2007年5月30日 星期三

看新聞-英國的獨立金融理財顧問

原來英國的基金市場這麼有趣,透過獨立金融理財顧問(IFA)銷售的基金比重高達9成,這和台灣現行的生態大不同。這麼說的話,英國人應該有比較健全的理財觀念,也有比較高的機率能達成財務目標。不曉得他們這個產業的發展如何咧,有機會再來找一下相關的文章。

順帶補充一點,文中提到的「花錢僱用一位懂得投資的人替你去投資,而對方收取一定的專業服務費,並從投資報酬中抽成。」這點不盡然正確,獨立財務顧問的收費很多種,也有純粹收取顧問費用的。

台灣目前有認證理財規劃顧問(CFP)認證制度,由臺灣理財顧問認證協會辦理。喬揚相當認同CFP的價值,這張證照的認證相當嚴謹,背後也有紮實的理論依 據,不是一般常見的理專可以比擬。但很可惜的,礙於大環境之故,少有CFP能從事獨立財務顧問工作,這也是台灣投資人的損失。但如果您想瞭解這樣的獨立財 務顧問能為你作什麼,不妨到上班族投資理財網站做個瞭解。站長黃柏仁是個資深CFP,喬揚相當欽佩他的專業素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他的網站做進一步瞭解。

【延伸閱讀】
Independent Financial Adviser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dependent_Financial_Adviser

為什麼選擇我們的個人理財規劃服務(上班族投資理財
http://www.pjhuang.net/2005/06/blog-post_25.html

淺談獨立理財顧問的第一課
http://blog.sina.com.tw/appleibook/article.php?pbgid=234&entryid=112845

----------------------我 是 簽 名 檔----------------------
喬揚的地圖日記:http://www.atlaspost.com/user-103255.htm
喬揚的twitter:http://twitter.com/griffeyc
--------------------------------------------------------


買共同基金!日本人很冷 美國人很火 英國人很穩
鉅亨網查淑妝/台北‧5月30日
2007 / 05 / 30 星期三 15:45

中國人見面第一句話--「你買基金了嗎?」,顯見中國老百姓對這種相對安全的投資形式非常熱情追捧。在國外,基金有著相對較長的歷史,外國老百姓又是如何看待基金市場,又是如何投資基金的呢?

據新華網報導,日本人買基金不「熱」。在日本人的投資策略中,最重要的是「求穩」,他們對於風險投資非常謹慎,投資股票也不積極。他們傾向於存款、購房、買貴重金屬等。由於日本銀行長期實施零利率政策,使得投資基金的高報酬率顯得很有吸引力。

相對於歐美國家,日本基金市場的透明度還有一定差距,沒有收益甚至出現大虧損的基金不在少數。因此即使是投資基金,日本人也一直傾向於選擇相對保守的債券基金。

尤其在2005年「活力門事件」之後,嚴重打擊了日本投資股票基金的興趣和信心,現在,日本即將結束長達 6年之久的零利率政策,日本人更是「談基金色變」。

和日本人不一樣,美國人買基金卻很「火」。美國投資公司協會一項最新調查顯示,7 7%的受訪者認為共同基金是「受人歡迎的」,這個指標連續第10年高於70%。

美國 Bobroff顧問公司的統計顯示,截至2006年第3 季,美國共同基金管理的資產達 10.23兆美元,佔全球基金市場比重超過50%。

共同基金幾乎已深入到美國每一個家庭。數據顯示,2006年約 48%的美國家庭持有共同基金,平均每 3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是共同基金持有者。在美國家庭的金融資產結構中,共同基金佔據高達 47%的主導地位。

分析指出,美國人青睞共同基金,最看重的是其高於銀行存款的收益率和優於股票的安全係數。統計顯示,最近10年,美國貨幣市場基金投資者的平均收益率要高於同期的銀行存款利息收入超過 2個百分點。

至於股票市場基金收益更高,以美國最大的基金公司富達投資公司旗下的fidelity Lower Priced Stock基金為例,包括2000年的股票市場泡沫破滅在內的近20年裡,其平均年增率高達 17%。假如1990年投資該基金1000美元的話,現在已漲到了 1萬美元。

在英國,基金交易也異常火熱,2006年的資金規模達3554億英鎊,但英國人流行透過 IFA購買基金,儘管英國的基金銷售管道很多,但不論是公司還是個人投資者,大部分都選擇透過獨立金融理財顧問 (IFA)購買基金,相對於其他國家,英國人投資共同基金較「穩」。

IFA 向客戶賣的不是某些基金或是其他的金融商品,而是全面的金融理財服務。也就是說,花錢僱用一位懂得投資的人替你去投資,而對方收取一定的專業服務費,並從投資報酬中抽成。投資賺得越多,金融理財顧問抽成也越多,他們也就不會亂投資。

與美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相比, IFA在英國的基金銷售佔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在英國共有 1.1萬家理財顧問公司, 2.6萬名 IFA,透過他們銷售的基金比重高達9 成。由如此眾多的專業人士操盤,使得英國的基金市場更加穩定對投資者而言風險也相對較低。

2007年5月21日 星期一

看新聞-大股東自肥

這篇文章講了幾種常見的控制股東自肥作法,控制股東佔盡資訊優勢,小散戶只能多看多聽來自保,真的有疑慮還是少碰。套句某藥廠的話,「先講求不傷身體(不賠錢),後講求療效(賺錢)」。

投資人特別要注意海外投資水準很高的企業,會計師要查海外的帳很不容易,即便簽具無保留意見,也只代表在他們的能力 範圍內看不出問題。雖然現今全球化架構下,海外投資司空見慣(註),但海外投資背後的操作空間,卻也讓許多惡質控制股東拿來胡作非為,侵害小股東權益,前 些年的博達、訊碟都是例證。

註:據金管統計,至96年第一季止,上市櫃公司赴海外投資家數達942家,佔全體掛牌家數比重77%,累計投資新台幣1兆2690億元,投資收益447億元。

《延伸閱讀》
一、書名:蒸發的股王:領先發現地雷危機。作者:葉銀華/著。出版社:商智。ISBN:9861243208
二、95年第4季及96年第1季上市櫃公司海外及大陸投資情形
http://www.fscey.gov.tw/news_detail2.aspx?icuitem=2670403


二、95年第4季及96年第1季上市櫃公司海外及大陸投資情形

大老闆4種自肥術 小股東當心
理財週刊 第 351 期 2007.05.17 出刊 作者:曹以斌

大股東圖利自己,有時也可能讓散戶分一杯羹,但投資人要防的是鑽法律漏洞的套利行為,以及惡意的五鬼搬運或掏空公司,讓投資大眾蒙受鉅額損失。

「我們終於結婚了」,4月5日下午四點半,身為台股股王的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手上拿著香檳杯,與多普達總經理董俊 良,一起出現在君悅飯店的併購記者會上,開心地向所有媒體記者們宣佈,宏達電將以1450萬美元的代價,買下除了多普達中國以及母公司股權之外,多普達在 亞太地區九家子公司的全部資產。

由於去年6月,當時股價飆上1200元的宏達電,也曾宣佈要出資1.5億美元,吃下多普達進軍全球品牌業務;事隔一年,卻以不到十分之一的價格,買資產不買股權,同時也沒買下多普達最具價值的中國資產,讓外資法人們,各個看得霧煞煞,讓隔天的宏達電股價以跌停作收。

「不管是花1450萬美金買資產,或者是花1.5億美元買股權,宏達電的作法始終脫離不了圖利大股東的自肥嫌疑。」一位5日當晚9點上線聽宏達電法說會的美系外資分析師不滿地說。

買回關係子公司 圖利大股東

因為,多普達與宏達電的關係密切,多普達的首任董事長就是擔任宏達電董事長的王雪紅,主要的股東也都與王雪紅相關, 像多普達登記於英屬開曼群島的母公司多普達國際董事長就是由王雪紅的姪子(大姊王貴雲之子),王永慶的長外孫陳主望擔任,讓許多外資法人對於宏達電大股東 左手換右手的交易,十分不以為然,這也使得宏達電過去一年以來,不斷慘遭外資出脫持股,股價也從原本的1200元,跌到400多元,直到日前才股價翻身回 漲到500元以上。

像最近發出報告看好宏達電的花旗環球分析師蓋欣山就說:表面上看來,收購的價格只有原本計畫中的十分之一不到,但仔 細觀察收購內容,並不包括多普達的中國子公司,因此宏達電根本無法享受中國市場的潛在收益。而且,就以多普達的大股東們而言,光賣亞太地區9家子公司的資 產就能拿回將近新台幣5億元,如果未來多普達在中國的業務做得更好,一方面可以抬高身價買回宏達電,甚至也有機會在香港或者大陸股市IPO(掛牌),屆時 的回收將比現在更為龐大。

對於宏達電來說,雖然去年大賺了7.58億美元,拿出百分之二的獲利來買多普達的資產,只是九牛一毛。但就心態上來 說,大股東出資成立的公司,最後卻由宏達電的小股東們來買單,「先不管是否圖利大股東,這項交易的中間是否經過良好的鑑價制度?還是任由大股東們漫天喊 價?都是值得小股東們細細檢視的問題。」多年來觀察上市櫃公司大股東們,藉著類似手法套利的台大國際企業系的湯明哲教授說。

以董監酬勞、分紅配股自肥

其實,上市櫃的大老闆與大股東們,除了透過買回關係子公司的方式來自肥之外,第2種最常見的自肥方式,就是透過董監酬勞與員工分紅配股自肥。「上市櫃大老闆們,最公開的自肥術,就是董監酬勞與分紅配股。」德信投信總經理儲祥生說。

像是最近才召開完股東會的台積電,就因為董監酬勞與分紅配股偏高的問題,在股東會上引爆小股東與董事長張忠謀之間的 口角衝突,尤其是擔任台積電獨立董事之後,只來台灣開過一次董事會的前惠普執行長菲奧莉娜,就能拿走超過新台幣2000萬元的董監酬勞,更遭到小股東們的 痛批,讓這場耗時5個小時的股東會,創下台積電成立以來最長的紀錄。

除了台積電之外,最近因為牽涉力廣內線交易案,而備受各界注目的力晶,就是所有公佈95年董監酬勞數字的上市櫃公司 之中,董監酬勞最高的公司,根據證交所的資料顯示,力晶的全體董監酬勞總額高達7億3000萬元,平均下來每名董監事可領到4600萬元的酬勞,高居全體 上市櫃公司之冠,甚至高出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平均每名董監酬勞2800萬元的水準。

以董監酬勞的金額來看,黃崇仁的酬勞也高過半導體教父張忠謀。然而,就公司獲利的經營績效比較,台積電去年稅後盈餘超過1270億元,力晶去年稅後盈餘卻只有273億餘元。

「如果黃崇仁能夠帶領公司營運績效、公司治理向台積電的水準邁進,外界自然不會批評『自肥』,但事實與期待似乎有一段落差。」儲祥生就不滿地批評。

然而,像張忠謀、黃崇仁等企業大老闆,雖然坐領高額分紅與董監酬勞,但國內仍有許多上市櫃企業的老闆們,營運一年不 如一年,甚至讓公司虧損,卻坐領高額的分紅與董監酬勞,則更該被投資人唾棄。像是正峰工業去年大虧了9.9億元,公司大老闆依舊照領董監酬勞,而去年只賺 220多萬的三聯科技,居然董監酬勞就領走全年稅後盈餘的一半之多。

其實,除了董監酬勞之外,法人更不滿的是,許多上市櫃公司擔任董監事的高階經理人「球員兼裁判」,不但領取高額董監 酬勞,更化身為員工,一起參與員工分紅,「如果這群高階經理人能幫公司賺錢,多領點薪水沒有問題,但是用員工配股的方式,讓身為董監事的高階經理不花一毛 錢,就能擁有公司更多的股份,簡直就是慷小股東之慨。」儲祥生非常生氣的說。

不過,國內也有像台塑王永慶兄弟、奇美總裁許文龍等企業家數十年來都不支薪水、不領任何津貼、員工分紅或車馬費的例 子,令股東佩服。王永慶認為,只要把公司經營好,自然可由公司配發股利獲利,這番經營理念早被傳為佳話,接棒的台塑石化董座王文潮也承襲這項優良傳統,不 領董事酬勞,只領總經理薪水。

至於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過去曾領取約5百多萬元年薪,在兩年前也宣佈只作鴻海義工,不再領董監酬勞,且只領1元 年薪。而去年為了激勵員工,更進一步把自己45億元股票信託,用每年孳生股利犒賞員工,減少員工分紅對獲利稀釋,保留更多盈餘配發給股東的方式,也立刻獲 得投資界的掌聲。

現增、可轉債成套利工具

掌握企業資源的大老闆們第三種的自肥方法,當然還是透過各種的投資工具來讓肥水流入自家口袋裡。不管是現金增資,或者是像兩年前,國內掀起的「可轉換公司債(CB)」熱潮,都能讓上市櫃公司的大老闆(大股東)們大賺一筆。

所謂的現金增資,公司通常都會訂定現增價格,有些公司會訂得跟當時的市價差不多,由於距離股東會有1到2個月的時 間,股價操作空間很大,如果公司在這段期間業績頻頻走高,或者在市場釋放出接獲訂單的利多,就會拉高與現增價的溢價空間,吸引非原始大股東以外的股東踴躍 認購,這是普遍的作法。

但有些大股東是自己想認購自肥,公司就會在這段時間反向放出利空,比如營收不如預期等等,來故意壓低股價,等到現增 除權日,或是股東繳款日截止前,小股東發現股價仍在原地徘徊,認購獲利空間不大,通常會放棄認購,此時大股東可按照規定將未認購的股份,交由特定人來認 購,一旦現增認購完畢,大股東持股大增,然後再發佈公司業績轉佳,其實只是營收延遲認列,利用營收的可調整性,藉此來圖利自己。

透過可轉債的操作方式則跟現增差不多,只是通常可轉債都要一定時間之後才能轉換成現股,在市場常見的大股東自肥作 法,是在可轉債的發行期間,公司刻意的壓低股價,讓可轉債的價格訂得較低,再由大股東自己認購多數比例,等到可轉債訂價完成之後,公司再放利多拉抬現股, 而可轉債也會跟著連動,屆時大股東再將手中可轉債轉換成現股,在股市裡賣出,就能達到自肥的目的。「但這些想套利的大股東,通常都會利用人頭戶認購,主管 機關根本無從查起。」勤業眾信會計師陳清祥觀察。

利用關係人交易自肥掏空

第四種大老闆套利方式,其實也很常見,透過關係人交易把業績灌入子公司的方式自肥。尤其是上下游關係密切的集團更容 易發生,像是最近鬧出內線交易風波的力廣,前身的力捷原本是一家幾乎瀕臨倒閉的掃瞄器公司,在打消巨額虧損之後,黃崇仁刻意讓力廣轉向動態隨選記憶體 (DRAM)模組的銷售業務。

由於力晶生產DRAM顆粒,本來就掌握DRAM的成本優勢,力廣在力晶的支持下進入DRAM模組業務,營收、獲利自 然容易飆升。尤其是去年受到微軟新作業系統Vista即將上市的影響,DRAM模組的市況大好,原本是雞蛋水餃股的力廣,也在獲利倍增的利多下,股價因此 水漲船高,從去年11月減資重新上市之後,股價更從原本的6元多,一路飆升到44元,大漲了7倍之多。而黃崇仁本身也受益於持有力廣約6%的股權,身價跟 著暴增。

黃崇仁的關係人交易,其實還算透明,市場上更有甚者,在過去這幾年之內,發生了諸多的掏空公司資產的案件,清一色都是企業主利用關係人交易所發生的弊病,尤其是海外子公司更是投資人所看不見的黑洞,不管是博達、訊碟、太電等地雷股,弊病都出現在與海外子公司的交易上。

雖然主管機關真的有心要查,但這些擺明要吃小股東血汗錢的老闆們,可是一點都不手軟的把錢送出國,畢竟錢在國內,股東要抓帳、主管機關要查核都還有機會,但是只要錢出了國,就算花了大把精神也不一定能逮到證據。

從博達、訊碟、太電到力霸,大股東自肥掏空的案例不斷出現,身為小股東的投資人,只能張大眼睛,看穿這些大老闆們的自肥動作,才能讓上市櫃公司的誠信與股價能夠表裡如一。

2007年5月8日 星期二

求職感想

最近一票畢業生開始找工作啦(包括我),在這邊提出一點心得來拋磚引玉。
記得先前看過網友-Morris一篇文章,告訴求職者不要太冀望人力銀行。

現在…我只能說,不能同意上文更多。
網路真的很方便,職缺一丟上去,數以萬計的求職者都能看見。想應徵,這容易,104的制式表格填完,按一下「我要應徵」,三秒內搞定。但接著呢?等待,無盡的等待,讓人懷疑是否石沉大海。

為什麼會將?是自己能力不足抑或學歷不佳?這都有可能。但另一個可能是--「資訊爆炸」。
是的,應徵者要丟履歷再容易不過,滑鼠輕點就搞定。但對於求才企業而言,這也讓他們收到如雪片般飛來的履歷。好在,人力銀行提供了各式的篩選功能,讓他們方便作業。問題來了,你以為他們會怎麼挑?用關鍵字搜尋?看你的自傳裡有沒有提到:「我願意為公司兩肋插刀」「我的十年投資報酬率比巴菲特高」…當然不是,就從那些制式的條件裡挑,學歷、年齡、工作年資…

如果你在這些制式欄位裡,顯得不夠傲人,那你還有多少的機會被看見?即便你的自傳寫的很漂亮,做過很好的報告或專題,那又如何?事實上,你的履歷並沒有真正被看過,一個簡單篩選已經把你拒於千里之外。

運氣好的話,你會遇到一個很盡責的人資部門,他們很仔細的看了你的資料,發現你雖然不是那麼完美,但卻能符合條件,於是他們找你來面試。但是,這可能是你丟完履歷一個月後的事了…

所以…你到底該怎麼做,該怎麼讓人看見?除了「我要應徵」之外,在禮貌性的知會之後,以e-mail或郵寄等方式,寄出履歷和其他有用的參考資料給對方。

注意,上述提到的另行寄送履歷,這是化被動為主動的機會,千萬別用人力銀行網站所提供的制式履歷轉檔,務必針對自己的特色和應徵職位來寫。工作經驗不值一提,那就少寫兩筆或略而不提,好好突顯自己在其他方面的特長,例如求學時的成就云云,或是當兵時的表現。
此外,喬揚認為最值得採用的方法還是「靠關係」,這邊指的不是指攀裙帶、走後門,而是請親朋好友代為推薦。現在的企業多半很歡迎內部推薦,畢竟推薦人不會拿自己的信譽開玩笑。只要你能符合職缺要求,以推薦的方式,能減少你卡在人資部門手上的時間,也減低被誤刪的可能,進一步獲得面試的機會。

面試的時候,準備一些相關的資料。例如自己寫的履歷,或相關的報告供面試者參考。這也是另一個化被動為主動的方法,引導他繞著上面的問題轉,才不會又落入一些尷尬的問題。
面試完之後兩天內,寄個感謝信給面試主管,剩下的,就是緣份了。

以上,一些淺見,野人獻曝了,期待各位親朋好友多多指教。

2007年4月20日 星期五

生質能源綠色乎?

「跟 著比爾蓋茲瞄準綠色黃金」,這是前不久某雜誌的一篇文章標題。裡面描述了近年來油價高漲以及溫室效應下,對於新能源的需求與日俱增,而生質能源 (biomass energy)更是當中的潛力新秀。不僅各國開始大力推動,包括許多商業嗅覺靈敏的鉅富也開始投入這生意。此外,也有學者指出,未來生質能源將佔世界能源 總需求量的25%至50%,這個世紀將會是「綠金」的時代,「黑金」的時代已經過去。

綠色能源,生質能源值不值得投資?這個問題就留給基金行銷人員跟理專吧!本文以生質能源來探討一些少被看見的問題。

先簡介一下什麼是生質能源。生質能源(biomass energy)指的利用生物體的有機質轉換而來的能源。例如,美國近年來極力發展的乙醇汽油,就是以玉米作為原料提煉的生質能源。另外,也有以大豆提煉的生質柴油做為燃料使用。

古巴頭子卡斯楚(Fidel Castro),三月底的時候,曾經在官方報紙的頭版社論中強烈譴責美國的生質能源政策,他提到布希政府以農產品生產燃料的行為,將會耗盡開發中國家的玉 米和其它食物,將使得三十億平民百姓面臨生存危機,無疑是在進行人類大屠殺。這番話,美國當權派自然是嗤之以鼻。

先不論卡斯楚講的有沒有道理,但幾個主要農作物的價格卻是這麼顯示的。以下是近兩年的玉米、大豆以及小麥的價格走勢,漲幅約25%~80%不等。



糧食價格的高漲,身處台灣島的民眾應該都有明顯的感受,這不只是台灣的問題,也是全球的問題。今年二月,七萬墨西哥人走上街頭,抗議玉米粉薄餅價格暴漲, 玉米粉薄餅是他們的主食,持續昇高的糧食價格,已經嚴重的影響到他們的生存。糧食價格的上升,不能全歸咎於農作物轉而供應製作生質能源,究竟有多少的農作 物轉而供應製作生質能源,這個比例還得再估計清楚,但生質能源增加對農作物的需求卻是無可置疑。

此外,到底生質能源環不環保?這問題也引起科學家的廣泛討論。部份學者指出,以植物提煉的生質能源,其排放的二氧化碳就是作物成長過程中所吸收的,並不會 增加二氧化碳總量。但另一派學者指出,耕種時翻鬆土壤,會促使微生物消耗原本蘊藏在土壤中的有機物,釋出二氧化碳到大氣當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只增不 減。另外,就馬來西亞的例子而言,由於歐洲對棕櫚油燃料的需求大增,1985年至2000年間,馬來西亞砍伐大片雨林,其中87%都是為了種植棕櫚樹,此 舉亦使得原本儲存在林木及濕地的二氧化碳大量釋出。

此外,就能源的使用效率上,由於耕作過程所使用的農業機具,以及化肥、農藥的製造過程,都已經先消耗了大量能源,加上目前生質能源的轉換上,必須耗用大量 能源。衡量之下,產出的能源未必能大於投入的能源,這筆生意不見得划算。但在現今政府的大力補貼下,利之所趨,商人們自是前仆後繼。

生質能源綠色嗎?嗯…來源植物是綠色的,但對整體環境與生態卻很可能不是..... 因應能源危機而開發新能源是必需的,但生質能源並不如想像中的美好。唯有正視可能的後果,逐步踏實,才是達到環境與經濟永續發展的唯一辦法。

【延伸閱讀】
跟著比爾蓋茲瞄準綠色黃金
http://www.cyberone.com.tw/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tent.aspx?MMContentNoID=39095&MMMediaType=BusinessNext

卡斯楚重回公眾視線抨美生物燃料政策
http://www.epochtimes.com/b5/7/3/31/n1663596.htm

生質能源的利弊
http://www.coolloud.org.tw/news/database/interface/detailstander.asp?ID=122003

我們該暫停生質能源
http://www.bigsound.org/leonard/2007/04/16/001.html

綠色燃料 恐成生態劫難
http://www.wretch.cc/blog/juyacw&article_id=9438047

Wikipedia-Biofuel
http://en.wikipedia.org/wiki/Biomass_energy

How Biofuels Could Starve the Poor
http://www.foreignaffairs.org/20070501faessay86305/c-ford-runge-benjamin-senauer/how-biofuels-could-starve-the-poor.html

荷訂定標準 確保生質能源具永續性(07-04-30補充)
http://publish.lihpao.com/InternationalEducationNews/2007/04/30/0602/

本文亦刊載於
獵豹部落格--喬揚專欄~~生質能源綠色乎?

----------------------我 是 簽 名 檔----------------------
喬揚的地圖日記:http://www.atlaspost.com/user-103255.htm
喬揚的twitter:http://twitter.com/griffeyc
--------------------------------------------------------



2007年3月25日 星期日

人皆自利

最近東搞西搞的有點昏頭,上來吠話一下。

經濟學裡最重要的假設莫過於-「人是自利的」,人類做任何事都是出於自利。自利的「利」不見得單指金錢,學術上的利指的是「效用」。效用除了在物質上,也可能包含精神層面。講白話一點,只要這樣做能讓我覺得值得,覺得歡喜甘願,我就會這麼做。

如果喬揚在路上撿到五百塊,我可能有下面幾種選擇。一、自己拿去吃吃喝喝;二、拿去警察局;三、捐給慈善團體。三種選擇都不違背自利假設,捐給慈善團體, 自己雖然無法受惠,但助人所能得到的效用(或說爽度)相當高,那我就會把這錢捐出去。他利與自利並不是對立的,只要對自己有利,他利、合作都是可能的手 段。我的選擇端視當時的「奇檬子」如何,旁邊有沒有人等因素。

因此,如果經濟學家說你是個自利的傢伙,這不必大驚小怪。在他們的眼中,每個人都自利,即便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也不例外。他們會說,德蕾莎修女在奉獻中實現了自己,她的效用來自於幫助窮人,她的無私同樣出自於自利。每個人都自利,只是每個人求的 「利」不盡相同。

最近台灣因為內線交易、經濟弊案事件頻傳,這些人藉由市場的不效率,獲取了巨額的不當利益,最終卻連司法都 無法給大家一個公道,教人怎能不冒火?這些人罄竹難書,犯下這些罪行太不應該。但換個角度想,他們同樣出自於自利罷了!誰願意失去錦衣玉食?誰沒有妻兒父 母要照顧?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或許這麼想,可以稍微釋懷一點…

後記:這篇並不是要為這些人平反,只希望把不快做個疏導,順順心罷了。對於這些人,喬揚還是一樣的看法,報應不是不到,時候未到而已~

【延伸閱讀】
一、德蕾莎修女--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E%B7%E8%95%BE%E8%8E%8E%E4%BF%AE%E5%A5%B3
二、 十大呆帳集團 僅張朝喨入獄 1400大呆戶 倒帳3700億--中時電子報
http://news.yam.com/chinatimes/fn/200703/20070316034192.html

----------------------我 是 簽 名 檔----------------------
喬揚的地圖日記:http://www.atlaspost.com/user-103255.htm
喬揚的twitter:http://twitter.com/griffeyc
--------------------------------------------------------

2007年3月15日 星期四

91-得獎的基金

以下的報導,對於標題跟內文的加油添醋,讀者略過就好,重點是邱顯比教授的言論。

喬揚在73-金鑽?金讚?一文中也提過,這些評鑑方法的客觀性,嚴謹程度沒有話說。得獎基金過去的績效足以服人,但能否代表未來卻是不一定。而邱教授指出,強者恆強的趨勢微弱,但弱者恆弱的情形卻是存在。挑選過去表現優良的基金,還是有其價值,只是未來如何很難料得準。

買基金其實不比買股票容易,投資人的資訊有限,未來更是難測。但這不意味投資人只能射飛鏢決定,花些時間瞭解基金的操作風格,基金公司的誠信,還是能有些許幫助。

----------------------我 是 簽 名 檔----------------------
喬揚的地圖日記:http://www.atlaspost.com/user-103255.htm
喬揚的twitter:http://twitter.com/griffeyc
--------------------------------------------------------


績效穩健才能出線 得獎基金適合長抱
2007.03.15 中時報系.魏喬怡 黃惠聆

 得過基金獎的基金,甚至連二勝、連三勝的基金,是否就是獲利的保證?若追蹤過去得過獎的基金績效,其實得到的答案是:不一定!更確切的說,得獎的基金更 不適合炒短線,投資期間一定要夠久才能沾光!其實這個結果跟基金獎評選的標準也頗一致,通常會得獎的基金通常是「夠穩」,而非「會賺」!表現平穩的基金, 較容易勝出,大起大落的基金,因此即使績效冠軍,但如果風險值偏高,也得不了獎。

 以「台灣基金獎」連二勝王及二○○六年的十三檔得獎基金(見附表)來看,期間愈短在同類型勝出的愈少,但期間若拉長,就可發現果然是「路遙知馬力」!以 近一個月績效來看,得獎基金能在同類型基金前三分之一的僅止於富蘭克林潛力組合基金A一檔,但排名倒數第一的可大有基金在。

 得獎基金 愈陳愈香

 據理柏的統計到二 ○○○七年三月十二日止,連二○○五年、二○○六年都得獎及二○○ 六年的十六檔得獎基金中,近五年的績效在同類型基金前三分之一的有七成五;但若是只投資一年期的話,績效在同類型前三分之一的只有三成。但若只看近一個月 績效,這些得獎基金中也有敬陪末座的,如若投資在日本小型股上的基金,績效都不會太好。

 想短進短出的投資人,就不適合在基金獎中尋覓投資標的。而喜歡比氣長的投資人,就可以從得獎基金挑選標的!

 台灣基金 弱者恆弱

 其實不只是一般投資人,眼光較長的法人、甚至組合基金也開始喜歡在基金獎中挖寶,建構長期穩健的投資組合。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友邦全球金牌組合基金,這檔 基金就專門鎖定近一年榮獲「台灣基金獎」及「傑出基金金鑽獎」等得獎基金,操作一年下來的績效表現是一一.○三%(三月十二日),據基智網的數據來看,確 實是比同類型基金來得好,同類型平均績效是八.四六%。

 得獎基金值不值得投資?誠如金鑽獎評審委員 台大教授邱顯比所說,基金得獎只是對過去績效的肯定,並不保證未來獲利,研究顯示,台灣的基金「強者恆強」趨勢不明顯,但「弱者恆弱」卻是定律。投資人要 選這些得獎基金投資前還得看看一下各投信網站瞭解經理人素質、同一公司整體績效及公司是否有嚴重處分紀錄。

從得獎數挑金雞 準沒錯
【經濟日報/記者陳芝艷、張?文、曹佳琪/台北報導】 2007.03.15 02:22 am

第十屆基金金鑽獎得獎名單昨(14)日揭曉,保德信投信以四檔基金取得七個獎項,是國內基金組最大贏家,富蘭克林、摩根富林明及富達以兩項獎並列國外組冠軍。建弘亞洲科技基金殺出重圍,為海外基金組中唯一得獎的國內投信基金。

擔任金鑽獎評審委員之一的台大財金系所教授邱顯比指出,這次只要是入圍的基金,報酬率都超越指標報酬至少10%以上。能夠在三年、五年或十年期得獎的基金,更代表報酬長期維持在中上水準。如果基金某一年衝到第一名,有部分年度又掉車尾,基本上無法入圍。

這屆金鑽獎國內組基金共頒出23項獎、國外組18項獎。為鼓勵基層研究人員,也有傑出「研究人員組」的選拔,得獎者分別是大華證券研究部的林茹靖、元大京華投顧研究中心的蕭惠中、國泰投信投資研究部的黃玉枝。

金鑽獎前八屆都有「傑出基金經理人獎」,但去年起,這個獎停頒。主辦單位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指出,由於金管會已放寬一個基金經理人可以同時管理多支同類型基金,基金經理人績效變得較難評估,所以將不再辦理傑出基金經理人這個獎項。

對投資人來說,聽到獲獎基金的直覺反應可能是能不能買?邱顯比強調,得獎是對基金績效過去的肯定,至於未來表現,「強者恆強」的趨勢有些微弱,但「弱者恆弱」卻一直存在。

邱顯比指出,在投資基金原則上,挑選排名前面的這個大方向是對的,因為有能力獲獎、入圍的基金,代表其報酬和走勢相較穩定,較不會有大起大落的狀況。

不過,邱顯比說,選擇得獎基金只是投資的第一步,不是決定投資的唯一考量。投資人可以將得獎基金當成深入研究標的,再從這些基金中挑選投資適合自己屬性的基金,而不是聽到得獎就下去買。

【2007/03/15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2007年3月14日 星期三

市場關聯性

這篇文章點出了一個重點--市場的連動性。在現今全球化的架構下,牽一髮而動全身。這波下跌由中國的大跌起始,而去年五月全球股市的大跌,則是由冰島及部份中東國家領跌。就這波來看,股市以外的金融市場也未能倖免,商品、房地產以及原物料行情都不好看。

這麼說,分散是無用的?!既然跌都一起跌,幹嘛分散。不盡然,投資組合理論說明只要商品不是百分之百相關,分散還是能帶來好處。一網打盡的投資組合不會錯失任何的跌幅,但也不會錯失任何的漲幅。這個方法很笨,但對於一般投資人而言卻是一個可以考慮的作法。

對於不好於此道的投資人而言,最關心的問題不是投資組合夠不夠分散,而是在於資金可能的走向。網友
總幹事曾提過全球資金有五大水庫:1. 央行、2.債券、3.房地產、4.股市、5.原物料。錢再怎麼流動也脫不了這五個水庫,就這這波來看,美國公債的揚升,顯示了部份的資金有轉入的跡象。然 而,這是否意味著債市的多頭呢?或許還言之過早,應該觀察的變數很多,通膨、FED動向、全球股市、原物料…都值得密切留意。

《補充》
文中提及以
氣候為標的的衍生性商品,目前類似的商品有巨災債券。 巨災債券一般為保險公司 (或再保公司),為規避巨災所造成的損失,而發行的債券。所謂巨災指的是海嘯、地震等天然災害。若巨災發生,發行人可免除、降低或延緩償還本金;若未發生 巨災,則投資人可坐領本利。由於影響該巨災債券價格的主因為天然災害,和一般金融市場的關聯性較低,常被用來分散投資組合風險。

----------------------我 是 簽 名 檔----------------------
喬揚的地圖日記:http://www.atlaspost.com/user-103255.htm
喬揚的twitter:http://twitter.com/griffeyc
--------------------------------------------------------


經濟學人:現金流量過高 投資步調一致 難怪全球股災連環爆
2007 / 03 / 13 星期二 22:23
鉅亨網編譯林賴穗/綜合外電‧3月13日

投資人並沒有如他們所想,作到分散投資,原因為何?

「不要將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投資人在上股市小學時,就已受到教誨,避免金融災難的秘密,是要確實作到分散投資。

不過當市場於 227崩跌時,投資人卻找不到避難所。先是中國股市下跌,接著是歐股,然後華爾街。新興股市同樣受到衝擊。公司債的利差擴大,油價下跌。甚至連黃金也受波及。唯獨日圓和政府公債走高。

這種全球步調一致(marching-in-step)的走法,被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策略師 Henry McVey稱作統一市場 (market of one)。「分散投資在這種環境下,無法帶來投資人所預期的好處」。

根據美林 (Merrill Lynch)的說法,過去 5年來,包含美國小型公司的Russell 2000指數,和華爾街主要指數 S&P 500指數的關聯性達到 94%,這或許沒什麼好意外的。比較危險的,是「國際股市也沒有提供任何分散風險的機會」,它們的走勢和 S&P 500的關聯性達到 95%。 最讓人訝異的,是避險基金和股市的關聯度達 94% ,甚至連房地產和華爾街的關聯性,也達到 81%。

何以如此?《經濟學人》指出,最顯而易見的一種解釋,是眾人最耳熟能詳,引領各種資產價格上揚的「現金流量過高」的現象。對於如何測量現金流量,或是該稱 謂是否具有任何實質意義,市場曾經有過健康的討論。但是多數人同意,亞洲的儲蓄過高,以及原油出口商,在推升金融市場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根據JP Morgan的預估,全球現金流量在 2002-2006年間增加了 3.9 兆美元,其中約有 50%來自亞洲, 40%來自原油生產商。

龐大的現金流量,先是流入國庫券及債券等沒有風險的資產,推低上述資產的收益,導致其他投資人受到引誘,轉向他處尋求更高的報酬。

與此同時,退休基金一直在減少投資股票的部位,引發市場追求收益的風氣。凡是收益在平均以上的資產,其價格紛紛走升。比較投機的投資人,因而受到引誘,借進沒有風險的資金,投資在風險較高的證券,形成坊間所傳的「套利交易」。

隨著更多的資金追逐風險資產,兩者間的關聯於是跟著增加。同樣的邏輯,當投資人開始厭惡風險,想要削減其部位時,這些資產於是一起走跌。如果資產的規模不大(例如商品),則齊跌的效應可能特別劇烈。

如此一來,要說是哪一種資產引領市場下跌,遂變的困難。不論是中國絆倒了華爾街,或是日圓兌美元的匯率,導致公司債下跌。投資人還滿喜歡這種將盤子放在棒子上旋轉的馬戲團把戲,只要一個盤子開始下跌,表演者必須馬上予以照應,轉身處理,冒上其他盤子可能跟跌的風險。

避險基金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導致這種關聯性出現差異。避險基金有兩項重要特色:它們的目的在創造絕對報酬,它們同時借錢來強化報酬。這兩種特性讓它們在價格不利於它們時,迅速削減部位。過去在退休基金主宰市場時,避險基金得以安然度過價格波動,因為它們抱持長線看法。

這樣的結果,造成市場長期沒有波動,資產價格在劇烈的修正下,緩步走升,如同發生在 2006年5月,以及近期的跌勢一般。

那麼投資人究竟應當如何自股市中,真正作到分散投資?其中的一個做法,是尋找資產,譬如仍未問世,以氣候為標的的衍生性商品;另外一個做法,則是採用書中敘述的古老作法,買進安全天堂中最安全的債券。過去5年來,債券價格傾向和股票呈現逆向走勢。

不過情況也不會永遠如此。1990年代,全球通膨及短期利率走低,股票及政府債券一同起落。這種情況在網路泡沫破裂後出現變化,因為投資人逃離,轉向資金避風港。

近來債券走勢超越市場的表現,顯示市場對於經濟成長確實感到憂慮,此一情形和 2000-2002年相仿。倘若通膨真令人恐懼,哪麼投資人應當買進商品。投資人在分散投資前,應當選擇要規避哪一項風險。

原文網址:
http://news.cnyes.com/dspnewsS.asp?fi=\NEWSBASE\20070313\ WEB742&vi=32040&date=20070313&time=22:23:50&pagetype=index1&cls=index1_headline

2007年2月25日 星期日

效率不效率很重要

股票市場到底有沒有效率?這個問題已經爭論了三十年還未休止。幾位學術界大師,如:William F. Sharpe(1990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Eugene Fama、Burton G. Malkiel(Princeton大學教授,全球暢銷書-漫步華爾街作者)都是效率市場的擁護者。然而,持反對意見的人也不少,代表人物有:素有股神美名的Warren E. Buffett、Daniel Kahneman(2002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行為財務學巨匠),當然,還有廣大的共同基金業者(除了Vanguard等少數特例外)。

看倌可能會疑惑,市場效率不效率到底有什麼好吵的?話說在70年代左右,Eugene Fama以反證的方式來證明效率市場的存在與否。亦即,如果一個交易系統或交易員能經常性的打敗大盤指數,這個市場顯然不是效率市場。按照這樣的定義,如果市場是有效率的,則主動擇股擇時操作,長期來看只是白費工夫。如果成真,這意味著主動型基金無法打敗大盤,而這正是基金業者的夢魘。相較指數型基金,主動型基金收費較高,但卻無法打敗指數型基金,情何以堪吶!績效表現不佳,又該如何說服投資大眾繼續掏錢出來?

就國外(特別是美國)過往的歷史資料實證,發現在長期下,只有極少數的主動型基金能打敗大盤。所以Burton G. Malkiel、John Bogle(Vanguard集團創辦人)等人大力宣揚指數型投資。指數型投資便利,費用低廉,又能在長期下名列前茅。指數型投資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在於省去了挑選基金的困難。我們無法預知下一個Peter Lynch是誰,但不論是哪支指數型基金,只要追蹤的是相同指數,績效差異卻是有限。

這麼說,市場是有效率的囉?這也未必。看地區,也看時間。Albert Einstein(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話:「不確定性中潛藏機會」。在美國等已開發國家,資訊透明,機構法人為主要參與者,要打敗大盤不容易,ETF等指數型投資會是較佳的選擇;但在開發中國家,資訊嚴重不對稱,有能力的人要打敗大盤「相對地容易」,機會隨著不確定性而增加。台股呢?嗯…顯然位於不效率那塊(可參考:78-決戰:ETF與國內基金一文)。另外,就時間方面,短期裡,資訊不對稱與人類的非理性行為,很容易導致市場出現短暫的不效率。但時間拉長來看,市場會做出接近真實價值的調整。這意味著,在短期上,市場會有不效率的狀態,而產生無風險套利或是獲得超額報酬的機會。但就長期投資的角度,那機會卻是不必去追尋的,因為市場終會做出調整,隨波起舞很可能只是肥了業務員。

不效率很可能會使得ETF等指數型投資失去魔力,但這也意味著打敗大盤的機會充斥。生在台灣其實很幸福,台股資訊取得便利,雖不盡完善,卻也堪用。只要下點苦功,獲取超額報酬並不困難。台灣投資人除了放眼全球外,潛藏生機的台股,更是不容錯過。投資人應該以百分百自行擇股操作為目標,若沒把握,再考慮搭配國內基金及ETF。

海外市場方面,一般的投資人受限於資訊及時間等因素,並不適合自行選股操作。除了以常見的海外基金切入外,指數型投資也值得研究。至於海外市場的ETF(或指數基金)該如何參與?去哪裡找相關資料?有機會喬揚再為大家做介紹。

《延伸閱讀》
對指數型投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下面幾本書。
一、穩健理財十守則:華爾街聽不到的投資真心建言。作者:Burton G. Malkiel,出版社:天下文化,ISBN:9864174355。(喬揚按:簡單明瞭,適合初心者閱讀)
二、漫步華爾街:超越股市漲跌的成功投資策略。作者:Burton G. Malkiel,譯者:楊美齡,出版社:天下文化,ISBN:9864172352。(喬揚按:號稱30年來經典個人理財指南,有沒有那麼厲害就請您自行判斷了)
三、柏格談共同基金。作者:John C.Bogle,譯者:帛宏,出版社:寰宇,ISBN:9574937127(喬揚按:好書,部份內容為進階程度)

另可參考網友-綠角的BLOG-綠角財經筆記,當中對於指數型投資有相當多探討。該部落格也是喬揚時常造訪的優質網站(右方連結區亦提供連結)。

2007年2月21日 星期三

綠地新生

新的一年到了,喬揚在此和大家拜個年,祝福大家金豬年事事如意,身體健康。

回到主題,今天看到一篇文章--綠地新生,生了些感想。喬揚老家在南投,常有機會到鄉下走走。數十年來,山上的原始林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果樹、高冷蔬菜 等經濟作物。是的,我們享受了新鮮可口的蔬果,但在這背後,我們到底付出了多少成本?這成本,很顯然不是一斤四十,三斤一百這麼簡單。有些成本,我們沒看 到,卻實實在在地付了出去,諸如:土石流、沙塵暴、堰塞的水庫…,這些成本都沒計入。

下面的文章中,非洲的尼日共和國,用一個很聰明的辦法來保育樹林。他們將林木由國有改為私有,在人類自利動機的趨動下,林木不但沒減少,反而還增加了。這減少了沙漠化問題,也增進了農業生產。當中的原理,其實就是經濟學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外部成本內部化」。

經濟學家常鼓吹減少管制,因為在個體自由競爭下,最終會達到總體最適狀態。不過,所謂的自由開放是有前提的,前提假設在於市場必須是有效率的,那隻看不見 的手必須發揮功用。在環境保護一類的議題上,很容易發生「市場失靈」的現象。對企業而言,能製造出產品、賺到錢就好,沒有人願意為污染的空氣、河川買單。 這空氣、河川,就是外部成本。在這情況下,「自由」將無法達成總體最適,必須透過一些辦法(課稅、補貼、或是尼日一例中的財產權制定…)來矯正。

嗯…離開經濟學。隨著旅行、閱讀的經歷增加,喬揚對台灣美麗的認知只增不減。可惜的是,寶島之美並不是取之不盡,唯有我們持續的關懷與愛護,淨土才能永續,才不枉「Ilha Formosa」(美麗之島)一名。

----------------------我 是 簽 名 檔----------------------
喬揚的地圖日記:http://www.atlaspost.com/user-103255.htm
喬揚的twitter:http://twitter.com/griffeyc
--------------------------------------------------------


鉅亨看世界-綠地新生
鉅亨網主筆室/2月20日
2007 / 02 / 20 星期二 17:59

位於撒哈拉沙漠南部橫跨整個非洲的半乾旱地帶,這是屬於尼日境內的土地,也是屬於世界上最窮居民的生存環境,感謝當地貧窮的農夫們,儘管他們為此所需砸下的花費並不多,卻神奇的將原本塵煙漫天的不毛荒漠轉為孕育數百萬棵繁茂樹木的溫床。

最近一項有關衛星地圖影像與實地樹林分佈的植被空間格局 (vegetation patterns)調查顯示,向來與饑荒貧窮等代名詞畫上等號的尼日,近來改善沙漠化的努力已使得該國境內的樹林密度增加數百萬棵,綠地也比 30年前多了更多。

專門研究尼日的科學家表示,尼日這些植被稠密的新區域多集中在人口稠密之地,這項進展也可以說是受惠於尼日增加的人口所致,這打破了過去一般所認為的人口成長是導致綠地流失、加速非洲走向沙漠化元兇的刻板印象。

或許外界對尼日的印象一直以來都排除在希望之外,對致力從事土壤保存超過30年以上的學者而言,尼日的成功開發綠地的經驗帶來了無限的驚喜,研究發現,不 需仰賴費工耗時的大範圍種植樹木,也不像其他非洲國家政府防堵沙漠化問題時所必須支出的大筆經費,靠土法煉鋼的人為努力,改善自然環境的雨水保存系統,已 經替尼日帶來至少740萬新生的林木覆蓋區。

時間拉回20多年前,許多當地的農夫開始注意到他們腳下這塊土地惡劣的轉變,樹木似乎在一夕之間消失殆盡,肥沃的泥土隨著颳來的一陣強風而逝去,取而代之的是無垠的荒莫沙丘將他們的村落吞噬,與一座座水井接連乾枯。

在人口爆炸加上破壞性耕作與畜牧的長期侵蝕下,自然環境終於不敵人為的破壞,使得尼日在 1970-1980 年代接連爆發乾旱危機,嚴重沙漠化的沃地流失,一切似乎沒有什麼可以保留下來,包括希望在內。

此時尼日當地 Guidan Bakoye的農夫們卻踏出了看似微不足道卻也是最根本的第一步,他們捨棄了祖先們世代沿用的耕種方法,種植作物前不再大筆翻地剷除雜草,反而小心翼翼的 保護培植它們,並將要小米、高粱、花生等作物種植在四周,如今,再次回覆的綠地證明了過去人為造成的傷害並非永久的沙漠化,而只是土壤暫時性失去沃度罷 了。

人類的一點小轉變,就足以替生態自然界帶來巨大影響,當農夫們開始懂得保護樹木後,據統計, 1970-1980年代後的尼日平均降雨量開始明顯增加。

在過去的殖民時代裡,尼日境內的所有樹木都被視為國有財產,農夫們根本無心也沒有必要加以保護林木,在絲毫沒有考慮到環境代價的前提下,這些綠地被大肆砍伐作為柴火與建築材料,而以當時政府林務當局的人力,根本就無力看管遠比美國德州還要大上 2倍的腹地。

隨 著時代的變遷,尼日農民現在則將自己田地裡的樹木視為私人財產,當地政府也體認到將林木列為私人產權保護的好處,當販售樹枝、樹果、樹皮比伐木當柴火更加 有利可圖時,農夫們也就想要開始保護這些樹木,隨之而來的就是生態保護上意想不到進展,樹根將泥土抓的更牢,同時幫助保存地下水源,雨季來臨前這些樹木開 始落葉,既不會阻擋栽植作物所需的陽光也不會搶佔泥土中的水分,落葉也順勢成為作物成長期間最佳肥料來源。

就這樣,1980年代中期以後,尼日的綠地回覆開始出現了不可思議的奇蹟,並在今日持續擴大,尼日的農業又開始起死回生,當地因為土壤失去沃度而棄田遷居的傳統農業模式,也逐漸轉為定居而耕。

新生綠地開始替農民帶來收入後,較有錢的農民開始購買電動抽水機,其餘的則利用人工挖掘渠道灌溉農田,藉由高度勞力密集與低設備成本的農業發展,許多荒地長出綠色新芽,約有超過60萬英畝的土地開始死灰復燃。

然而,沉重的人口壓力卻是一大隱憂,沒有工具及生產機器,尼日農民可說是典型的靠老天爺臉色過活,然而壞消息是過去20年來,尼日人口暴增 1倍以上,平均每名婦女生育 7名小孩,為世界上人口出生率最高的國家之一,為了餵飽眾多人口,尼日的婦女們往往身兼農人一職負責在田裡種植作物,而大量的青壯年男人則紛紛移往奈及利 亞工作匯錢回來,但是這些努力所換來的往往只夠勉強養家活口。

但先天不良加上後天失調似乎是造成尼日旱災頻仍與生俱來的宿命,其境內只有少於 12%的可耕地,其餘皆為不適人居或是貧瘠脆弱的荒地,卻聚集著極為稠密的人口,諷刺的該國人民卻有高達 90%的人以農業為生,必須仰賴這半乾旱的貧土吃飯,因此只要碰上降雨驟減或收成不如預期的歹年冬,鬧饑荒就成了尼日人民的家常便飯,2005年尼日就爆 發了近來相當罕見的大饑荒。

專家表示,尼日的綠地新生確實是值得複製的寶貴經驗,但是必須透過其他非洲政府甚至是全世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將林木再造進一步擴大到黑暗的非洲大陸與其他荒地的復甦上,而對尼日當局而言,在踏出成功的第一步之後,目前最當務之急的就是節育宣導與人口控制。

原文網址:
http://www.cnyes.com/newscenter/dspnewsS.asp?fi=\NEWSBASE\20070220\WEB106&vi=31755&date=20070220&time=17:59:32&pagetype=index1&cls=index1_headline

福袋這玩意兒


前兩天,聽到幾個朋友跑去百貨公司買福袋,喬揚才曉得,原來這個東西這麼有吸引力。令喬揚驚訝的在後頭,聽聞他們打算隔天清晨三點再去一次。福袋的魅力,喬揚顯然是後知後覺了。


今天呢,就讓喬揚用我的猩猩腦袋來看看,到底你/妳該不該買福袋。

一、期望值。如果就期望值的觀點來看,拿商品的數量與金額,很簡單就能算出期望值,拿投入和期望值做個比較,再加上個人的風險貼水,應該就能做出抉擇。但這是有前提的,例如:廠商必須是誠實的。福袋沒有超賣,商品數量沒有唬爛,商品金額沒有灌水…。如果廠商不笨的話,在喬揚這等無聊人的計算之下,買福袋會比買彩券比來的好。即然彩券都買了,沒有不買福袋的道理。所以,我們該買福袋。

二、拼經濟。拼經濟絕對不是噴口水、爬格子就能拼的。老師都有講,花錢就是拼經濟的好方法,消費的乘數效果嘛。貨暢其流,$$跟著來,消費不只富了別人,自己也跟著受惠。所以,我們該買福袋。

三、還是拼經濟。除了乘數效果之外,當然還有別的經濟利益。如果你/妳是百貨公司的員工或股東,公司靠福袋吸引買氣、賺了錢,這可是再直接不過的益處啊。今年年終獎金少不打緊,天助自助者,自己加點柴火拼一個。所以,我們該買福袋。

四、不確定性。雖然不是每個獎項都能讓人滿意,那又何妨?一袋在手,希望無窮。想像自己開著那嶄新的汽車回家,或者想像能親眼瞧見百貨界最年輕貌美的老闆娘,這過程真夠本啊!所以,我們該買福袋。

五、熱鬧。這些年來,年味是越來越淡了,敲鑼打鼓、張燈結綵的景象越來越少。另外,對喬揚這種年紀的人來說,不但再也拿不到紅包,付出的紅包卻是越來越多…難得有個地方,不僅白天熱鬧,半夜三更也還人聲頂沸,當然得來尋個年味,湊個熱鬧。所以,我們該買福袋。

六、感情。和朋友一起排隊,一齊為福袋而奮鬥,還能一同聊是非說八卦,這可是人生一大快事啊!套句廣告說的:「xx皆可達,唯有情無價」。光是感情交流這點,你/妳不能不買福袋。所以,結論還是…我們該買福袋。

綜觀以上,答案也呼之欲出了,在六大理由支持之下,這福袋是非買不可啊!朋友啊,別再看
了,還不趕緊出門買福袋。啥?你問喬揚要不要一起去?嗯…嗯…嗯…我是猩猩不是人類ㄟ,這麼說應該有解答這個問題吧!

2007年2月8日 星期四

零和之外的選擇

從小到大,不論求學或工作,總會遇到一些很好鬥、具侵略性的人。這些人,如同鬥雞一般,以幹倒對手為唯一目標,非得和人爭個你死我活。布袋戲人物-黑白郎君就是代表人物,他有句名言:「別人的失敗就是我的快樂」。這想法何等灰暗,非得靠打敗別人來肯定自己。

為什麼他們的想法這麼不健康?喬揚淺見,因為他們常以為身處「零和賽局」(zero-sum game或win-lose game)。在兩人零和賽局(註)裡,你贏意味著我輸,我輸意味著你贏。嘸郎呷意輸的感覺,即便百般不願,為了私利,勢必要打倒對手。於是,滿腦子想著如何幹掉對方取勝。嚴重一點的,會在過程中用盡機巧攻訐打壓對手,獲勝不見得是因為實力好,而是因為城府深,以機謀詭詐取勝。

是的,所有的賽局都具有競爭或對抗性質,最終常有高下之分。然而,並非所有的局都是零和賽局,很多時候,可以人人都贏。例如:台灣的經濟成長歷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從赤貧到現在大多數人能吃飽穿暖,可以說所有人都贏了,沒有人是輸家。的確,這過程中造成了財富分配的不均,但大抵來說,每個人的生活都變好了。為什麼?因為整體資源豐富了,即便我不是贏家,我也能獲得基本所需,而這是從前(不曉得下一餐在哪裡)所難以企求的。

這樣一個雨露均霑的局,可以說是「雙贏賽局」(win-win game),這是一種非零和賽局,讓競爭不必以衝突收場。

有些科技廠,常讓兩個以上的團隊,同時進行設計。本意是希望在彼此競爭激勵下,創造一個對公司和員工都好的結果。公司讓顧客滿意,獲得了利潤,而員工也從良性競爭中成長。然而,如果這個機制設計不當,常會讓團隊陷入零和思維。團隊處處提防對手,深怕對方超越,或以不正當手段打壓對手,犧牲別人只為照亮自己。

如果能多想想如何創造雙贏,競爭可以不殘酷。機制重點在使團隊良性競爭,讓他們既競爭又合作(Co-opetition),才能有不同的結果。同樣的案例,管理者可以在企業目標之外(獲得訂單,使顧客滿意),另和團隊訂立高卻可及的目標,並同時連結合適的誘因。即便最後沒有中選,只要表現達到目標,也能獲得一定的獎酬。又如果兩個團隊都能達到目標,再給予額外的獎酬。這麼一來,能使團隊更加力求進步,並增進團隊間的合作意願,進而增加整體賽局的價值,達成雙贏的結果。

《菜根譚》裡有句話是這麼說的,「蝸牛角上較雌論雄,許大世界?」。如果可分配資源很小,大家爭來爭去只是自殘,還不如設法把餅做大,共創雙贏。或採行另闢市場的策略,創造新價值。

註:賽局,原文為game。但喬揚不是很喜歡「賽局」這個譯名,有點把game的原意窄化,帶有幾許"拼生死"的味道。

參考資料:
一、巫和懋,建構策略性思考。http://www.cw.com.tw/article/relative/relative_article.jsp?AID=2173
二、劉常勇,如何在競合中尋求雙贏。http://www2.fisc.com.tw/news/MAZ/39/p4-1a.asp
三、Julie Bowser,策略性競合:網路經濟中的新商業關係。http://www-8.ibm.com/services/tw/strategy/cnslt_pov/coop.html

後記:朋友Y君提到,或許在局內,可以透過競合等方式而讓彼此獲益,但在局外,也可能會傷了別人。例如:企業內的競合讓公司獲得訂單,公司及員工獲益。但很可能意味著競爭對手失去訂單。這樣的問題怎麼解?喬揚淺見,只要資訊透明,競爭基礎平等,雖然過程中有勝有敗,但競爭的結果最終會使全體利益趨近最大。

2007年1月23日 星期二

決戰:ETF與國內基金

【喬揚(BOC/ 剛果維龍加國家公園報導】

摘要:根據美國的實證,ETF長期下能打敗多數的共同基金,然而,國內的ETF卻非如此。顯示台股的市場效率性不佳,投資人仍可透過擇股擇時操作來獲取超額報酬。

本文:噹!噹!噹!各位鄉親父老兄弟姊妹照過來,「金鑽?金讚?」續集來啦!ETF與國內基金今天要來拚個生死,保證拳拳到肉、招招見血,精采可期。勝者可獲得剛果維龍加國家公園紀念明信片一張,敗者到牆角罰站,並發誓今後要奮發向上。

首先為各位介紹一下兩位參賽者。
參賽者一號:ETFExchange Traded Funds),譯為「指數股票型基金」,在集中市場交易,是一種追蹤特定指數的基金。一般而言,ETF績效約和追蹤指數相等。本次的參賽者為寶來投信發行之「寶來台灣卓越五十」(股市代碼:0050,以下稱寶來台灣卓越五十為0050),其追蹤的指數為台灣五十指數,其標的為上市公司總市值排名最大之五十家公司,該指數績效表現與加權股價指數相近。
參賽者二號:國內共同基金。為國內投信發行之一般股票型基金,以下取其平均績效表現做為比較基準。

為什麼要抓出這兩位參賽者?主要是因為國外的實證發現,股票型基金無法在長期下打敗指數(即
ETF)。例如:墨基爾(Burton G. Malkiel)在漫步華爾街(註1)一書提到,就美國過去三十年的資料,三分之二以上專業基金經理人的績效不及標準普爾500股價指數。也就是說大費周彰選股的共同基金,敵不過依循指數更換成份股的ETF,也因此墨基爾在書中力薦ETF


國內富邦投顧的一份資料也指出,在以1991~2003年的13年期間,美、英、日、台、歐洲、亞洲、全球等七個國家或地區的一般股票型共同基金,全都無法打敗該國或該地區之MSCI指數。

但台灣呢?台灣的實證結果和國外相符嗎?
ETF比一般共同基金來的厲害嗎?喬揚來和各位看倌一起檢視。


0050成立於
92625,成立至今三年半,因此以下僅列出一年期、兩年期及三年期績效做為比較。

寶來台灣卓越五十在兩年、三年期遠遠落後平均值,一年期雖然名列前茅,但僅小勝2.32個百分點。結果出爐,請0050罰站並寫悔過書。

但這麼看並不公允,因為我們只考量了報酬率,尚未考量風險。就標準差來看,0050的波動性比一般股票型基金來的低。這意味著在多頭市場中,0050漲幅 可能不若一般的共同基金,但空頭市場中,跌幅卻可能較輕。而近三年的台股,大抵在一個多頭行情中,尚未經歷空頭洗禮,這麼下定論太過草率。

然而,究竟何謂長期?杜金龍(註
2)曾做過研究,台股平均的上漲時間為30.2個月,下跌時間為17.3個月,一個多空循環平均47.5個月;而一個股市的大循環上漲時間為60.4個月,下跌34.6個月。喬揚以為,就一個完整循環來看,至少需要八年的觀察期。再不然,至少也需觀察四年,才能涵蓋多頭與空頭。

由於0050成立的時間不夠長,加上證交所未提供十年期的加權股價
報酬指數,僅能以加權股價指數來做台股報酬率的推估。在這裡我們必須先瞭解的是,由於加權股價指數的計算並未加計現金股利,因此和共同基金的比較上,單純以加權股價指數計算之報酬率並不合理,必須加回現金股利,這也就是上表中的加權股價報酬指數。而這消失的配息報酬率,根據網友pjhuang的計算,台股的年配息率約在3%~4%之間,並有逐年增加的現象。我國加權股價指數十年報酬率為12.83%,而國內共同基金的平均值為134.23%,相差121.4%。即便以4%的配息報酬率來推估,將配發之現金股利轉入再投資,台灣的股市報酬(或說追蹤加權股價報酬指數之ETF),還是敵不過國內共同基金~

意外嗎?國外的實證發現,到國內卻不是如此。事實上,
ETF要能在長期下打敗大盤,最重要的前提假設在於「效率市場」,也就是說市場必須是有效率的,投資人須能有效的判斷出個股良窳,懂得敬力霸一類的鬼神遠之。而台灣市場效率性不佳,因此基金經理人的主動擇股操作,仍能打敗大盤。

然後,
ETF無法打敗共同基金這樣的結論,對於散戶投資人而言,未必不是一個好消息。這意味著,只要投資人認真作功課,要打敗指數的可能性並不低。前麥哲倫基金的明星經理人彼得.林區(Peter Lynch)也說過(註3),散戶投資人只要運用3%的腦力,好好發揮本身的優勢,並做一些研究功課,投資績效就能贏過市場專家,戰勝大盤。在美國市場如此,何況不大效率的台股?投資人有大好機會可以打敗大盤,絕對值得學習自行擇股操作。

看了這麼長一篇,我們可以知道,台灣的市場效率性不佳,
ETF無 法打敗一般共同基金。即便如此,喬揚並不是鼓勵大家多買國內共同基金,共同基金在政府法令及內部規定的重重限制下,操作彈性上多有不足。此外,基金畢竟是 人為操作,即便法規再嚴密,那極少數不肖之徒,仍有動手腳的空間。投資人若真要買國內基金,必須慎選之,找一間正派經營,管理制度嚴明的投信,才不會誤觸 地雷。當然,最佳的選擇還是培養自行擇股操作的能力,至於怎麼做?喬揚再老調重彈一次,豹大總大(註4)的園地好好爬文,多看幾本投資理財經典,然後持續不斷的反省、思考與學習,必能在股市中獲得甜美的果實。

最後,如果你
/妳問喬揚,台灣的ETF什麼時候可以和國外的ETF同樣厲害?嗯~只要哪天台灣的企業掏空弊案、內線交易越來越少,而媒體能多揭弊少扒糞的時候,也就是ETF出頭天之時。(謎之音:那還是好好學習自行操作比較快…)

1:漫步華爾街:超越股市漲跌的成功投資策略。作者:Burton G. Malkiel,譯者:楊美齡,出版社:天下文化,ISBN9864172352
2:技術指標在台灣股市應用的訣竅(增訂版)。作者:杜金龍,出版社:財訊,ISBN9578390645
3:彼得林區選股戰略。作者:Peter LynchJohn Rothchild,譯者:陳重亨,出版社:財訊,ISBN9578390785
4:總幹事的投資筆記精華整理:http://www.wretch.cc/blog/boc&article_id=7410828

聲明:喬揚並非金融業從業人員,亦非投資專家,只是一隻住在剛果維龍加國家的銀背大猩猩。遵循善良撰稿人之注意義務為文,對您的投資成敗概不負責。

本文亦刊載於獵豹部落格-喬揚專欄~~決戰:ETF與國內基金!

----------------------我 是 簽 名 檔----------------------
喬揚的地圖日記:http://www.atlaspost.com/user-103255.htm
喬揚的twitter:http://twitter.com/griffeyc
--------------------------------------------------------

2007年1月12日 星期五

正派經營,童叟無欺

喬揚曾上過鄧東濱教授的課,他是一位兼具學術與實務經驗的管理大師。他提到永續經營有三大前提要件:「正派經營」不容妥協;「安全」不容妥協;「品質」不容妥協。而所謂的「正派經營」= 合法的行為 + 符合倫理的行為。這幾句話,鏗鏘有力,直指企業永續經營的核心。

喬揚相信,國內多數的企業經營者是正派經營的,但少數的不法之徒壞了名聲。心存歹念的經營者,有賺錢的可能,也有賺取大筆不義之財的可能。但他們只是在刀口上舔血,押對寶只因運氣好。一個失了正派經營本質的企業,絕無基業長青的可能。

素有股神美名的Warren Buffett曾說:「投資是買下一間公司,而不是股票」。股票是可以交易的,但股票表彰的是個人對企業的持份,本質是企業體而不是那張紙。投資人不了解企業卻還買了該企業的股票,這實在是很"奇妙"的一件事。而投資人一知半解的賺了錢,卻也不是好事,因為得來容易的成功往往種下日後的苦果~

股票投資,應從了解企業經營者的誠信開始,不知您的看法如何?

2007年1月11日 星期四

皆為利往,皆為利來

「天下攘攘, 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

時隔二千年,這句話還是令人感嘆萬千。踏入社會的人,都有為五斗米折腰的感觸,為了生計,很多事情是身不由己~

然而,人生在世為了什麼?就為了利?喬揚腐儒之見,認為金錢只是工具,是達成個人目標的工具而已。

每個人的目標不同,有人尋求人際關係,有人追尋財富,有人追求社會正義,也有人寄情於興趣。什麼樣的目標都好,要緊的是記住它,然後別讓錢混淆了初衷。

喬揚一直認為錢是中性的,不需要去讚揚它的價值,更不需要去否定它。行正道的人,有了錢,懂得回饋社會,這是雨露均霑,是大家的福氣;心存歹念的人,有了錢,只是中飽私囊,至多心不甘情不願的吐出涓滴小利;「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金錢亦然~

最後,用一句喬揚老爸的話做結,「賺那麼多錢是幹嘛,死了能埋的比較深嗎?」~XD(台語轉譯,有失韻味)

2007年1月10日 星期三

金鑽?金讚?

【喬揚(BOC/ 剛果維龍加國家公園報導】


金鑽獎
乃是國內基金界的一大盛事,主要針對國內基金及海外基金做一個年終大回顧,選出表現優良之基金。該獎項由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舉辦,並由專業基金研究公司理柏(Lipper)協辦。評選辦法除了考量報酬率外,也同強調績效的穩定。方法之嚴謹程度,相較於四四三三法則要強上許多。(關於四四三三法則,詳見:BOC來稿~~四四三三法則!

由於該獎項深具公信力,因此得獎基金、投信莫不歡欣鼓舞,並且大做文章向投資人宣傳。然而,生性多疑的喬揚還是很好奇,是否得獎的基金比較厲害?以下來為大家做一個探討。

首先,來看看
第八的金鑽獎一般類得獎名單。

很巧的,有三支基金(日盛精選五虎、統一統信、元大經貿),和四四三三法則的篩選結果一致(詳見:BOC來稿~~四四三三法則!)。因此,不難想像這些得獎基金在短中長期都有不錯的表現。

接著,我們純粹就報酬率的觀點來看得獎基金是否實至名歸。

由上表可以知道,得獎基金都是一時之選,過去的績效表現相當優異,如果投資人當時持有得獎基金,應該能笑個開懷才是。

既然金鑽獎的評比較為周延、公正,那金鑽獎得獎基金應該要更好才是,不至於像四四三三法則中選基金那樣的不堪檢驗。接著來看看得獎了之後,這些基金表現的如何。

哪ㄟ安捏~金鑽不金咧?!到底哪裡金鑽啊?這比較像是蘇聯鑽…多數基金得了獎之後反而表現差了,甚至有基金落到倒數十名…難不成這就是傳說中的得獎魔咒?為什麼呢會這樣呢?可能性有很多,可能是經理人離職,可能是研究團隊大幅變更,也有可能是投信的流年不利…

這麼說吧,得獎只是基金過往績效的表彰,和未來不見得相關,投資人不需要過度聯想,把得獎基金當名牌。當然,不能說這個獎沒有意義,最起碼…對已經持有得獎基金的投資人而言,得獎是錦上添花,不但賺了錢,還賺了面子;對基金經理人而言,得獎意味著加薪與紅利獎金;對投信來說,這是一個絕佳的行銷機會…

喬揚扯了這麼多,重點只有一個,投資人在閱讀金融商品宣傳資料時,真正應該注意的,常是那不起眼的小字。例如:「所有統計數字皆由可信任的資料來源計算而得,主辦單位不能就其準確性及完整性作出保證,亦非用作認購基金建議,投資者應注意投資之風險,有關詳細資料應細閱有關基金銷售文件。」也就是說,這個獎除了表彰基金過去表現外,對未來不做任何保證,亦不負任何責任…

而你
/妳…還在迷信得獎基金嗎?還在迷信名牌嗎?

《下篇預告:國內基金與
ETF大對決》本文亦刊載於獵豹部落格-喬揚(Boc)專欄~~『金鑽?金讚?』

-------------------------------我 是 簽 名 檔-------------------------------
喬揚的地圖日記:http://www.atlaspost.com/user-103255.htm
喬揚的twitter:http://twitter.com/griffeyc
--------------------------------------------------------
-------------------------

2007年1月5日 星期五

自由的心志

「學習就是發現自己無知的過程。」這句話是喬揚前不久的MSN暱稱,意外的引起了apres的迴響,所以今天就來提一下-自由的心志。

有位仁兄在蘇黎世理工學院唸過物理系,但他的論文被退回。教授告訴他:「你相當聰明,但有個致命傷,就是你從來不聽勸告。」這個傢伙在求職的時候,寄了一堆的求職信,但他是當年四個畢業生當中,唯一沒找到學術工作的人。即便如此,他仍保持自信:「傲慢萬歲,它是我在這個世界的守護天使。」最後,失業兩年後,他受雇在伯恩(Bern)擔任專利檢驗員。僅管如此,這個人後來成就非凡,他的名字叫做"愛因斯坦"。~~出處:「Mind Set!奈思比11個未來定見」,作者:John Naisbitt,出版社:天下文化,ISBN:978-986-417-803-2,52頁

關於愛因斯坦的成就,喬揚就不再多做介紹了。大師之所以是大師(而不是大濕),最重要的一點就在於自由的心志。講白話一點,就是學習能力。然而,學習的過程不盡然是愉快的。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推翻自己過往的想法,或是推翻偶像的言論,因而造成了矛盾。這矛盾常會讓人感到不舒服,也就是心理學中所謂的「認知失調」。遇到這樣的矛盾,人通常會設法"合理化"自己的想法(不管是過去或是現在的),這點喬揚在64-過度自信一文中曾有提及。然而,一再的合理化,或者說一再的"硬ㄠ ",對於自己的智識並無助益。懂得學習的人,會以開放的心志來面對自己的無知,並且改變、修正自己的想法。這點,喬揚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