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5日 星期日

效率不效率很重要

股票市場到底有沒有效率?這個問題已經爭論了三十年還未休止。幾位學術界大師,如:William F. Sharpe(1990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Eugene Fama、Burton G. Malkiel(Princeton大學教授,全球暢銷書-漫步華爾街作者)都是效率市場的擁護者。然而,持反對意見的人也不少,代表人物有:素有股神美名的Warren E. Buffett、Daniel Kahneman(2002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行為財務學巨匠),當然,還有廣大的共同基金業者(除了Vanguard等少數特例外)。

看倌可能會疑惑,市場效率不效率到底有什麼好吵的?話說在70年代左右,Eugene Fama以反證的方式來證明效率市場的存在與否。亦即,如果一個交易系統或交易員能經常性的打敗大盤指數,這個市場顯然不是效率市場。按照這樣的定義,如果市場是有效率的,則主動擇股擇時操作,長期來看只是白費工夫。如果成真,這意味著主動型基金無法打敗大盤,而這正是基金業者的夢魘。相較指數型基金,主動型基金收費較高,但卻無法打敗指數型基金,情何以堪吶!績效表現不佳,又該如何說服投資大眾繼續掏錢出來?

就國外(特別是美國)過往的歷史資料實證,發現在長期下,只有極少數的主動型基金能打敗大盤。所以Burton G. Malkiel、John Bogle(Vanguard集團創辦人)等人大力宣揚指數型投資。指數型投資便利,費用低廉,又能在長期下名列前茅。指數型投資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在於省去了挑選基金的困難。我們無法預知下一個Peter Lynch是誰,但不論是哪支指數型基金,只要追蹤的是相同指數,績效差異卻是有限。

這麼說,市場是有效率的囉?這也未必。看地區,也看時間。Albert Einstein(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話:「不確定性中潛藏機會」。在美國等已開發國家,資訊透明,機構法人為主要參與者,要打敗大盤不容易,ETF等指數型投資會是較佳的選擇;但在開發中國家,資訊嚴重不對稱,有能力的人要打敗大盤「相對地容易」,機會隨著不確定性而增加。台股呢?嗯…顯然位於不效率那塊(可參考:78-決戰:ETF與國內基金一文)。另外,就時間方面,短期裡,資訊不對稱與人類的非理性行為,很容易導致市場出現短暫的不效率。但時間拉長來看,市場會做出接近真實價值的調整。這意味著,在短期上,市場會有不效率的狀態,而產生無風險套利或是獲得超額報酬的機會。但就長期投資的角度,那機會卻是不必去追尋的,因為市場終會做出調整,隨波起舞很可能只是肥了業務員。

不效率很可能會使得ETF等指數型投資失去魔力,但這也意味著打敗大盤的機會充斥。生在台灣其實很幸福,台股資訊取得便利,雖不盡完善,卻也堪用。只要下點苦功,獲取超額報酬並不困難。台灣投資人除了放眼全球外,潛藏生機的台股,更是不容錯過。投資人應該以百分百自行擇股操作為目標,若沒把握,再考慮搭配國內基金及ETF。

海外市場方面,一般的投資人受限於資訊及時間等因素,並不適合自行選股操作。除了以常見的海外基金切入外,指數型投資也值得研究。至於海外市場的ETF(或指數基金)該如何參與?去哪裡找相關資料?有機會喬揚再為大家做介紹。

《延伸閱讀》
對指數型投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下面幾本書。
一、穩健理財十守則:華爾街聽不到的投資真心建言。作者:Burton G. Malkiel,出版社:天下文化,ISBN:9864174355。(喬揚按:簡單明瞭,適合初心者閱讀)
二、漫步華爾街:超越股市漲跌的成功投資策略。作者:Burton G. Malkiel,譯者:楊美齡,出版社:天下文化,ISBN:9864172352。(喬揚按:號稱30年來經典個人理財指南,有沒有那麼厲害就請您自行判斷了)
三、柏格談共同基金。作者:John C.Bogle,譯者:帛宏,出版社:寰宇,ISBN:9574937127(喬揚按:好書,部份內容為進階程度)

另可參考網友-綠角的BLOG-綠角財經筆記,當中對於指數型投資有相當多探討。該部落格也是喬揚時常造訪的優質網站(右方連結區亦提供連結)。

2007年2月21日 星期三

綠地新生

新的一年到了,喬揚在此和大家拜個年,祝福大家金豬年事事如意,身體健康。

回到主題,今天看到一篇文章--綠地新生,生了些感想。喬揚老家在南投,常有機會到鄉下走走。數十年來,山上的原始林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果樹、高冷蔬菜 等經濟作物。是的,我們享受了新鮮可口的蔬果,但在這背後,我們到底付出了多少成本?這成本,很顯然不是一斤四十,三斤一百這麼簡單。有些成本,我們沒看 到,卻實實在在地付了出去,諸如:土石流、沙塵暴、堰塞的水庫…,這些成本都沒計入。

下面的文章中,非洲的尼日共和國,用一個很聰明的辦法來保育樹林。他們將林木由國有改為私有,在人類自利動機的趨動下,林木不但沒減少,反而還增加了。這減少了沙漠化問題,也增進了農業生產。當中的原理,其實就是經濟學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外部成本內部化」。

經濟學家常鼓吹減少管制,因為在個體自由競爭下,最終會達到總體最適狀態。不過,所謂的自由開放是有前提的,前提假設在於市場必須是有效率的,那隻看不見 的手必須發揮功用。在環境保護一類的議題上,很容易發生「市場失靈」的現象。對企業而言,能製造出產品、賺到錢就好,沒有人願意為污染的空氣、河川買單。 這空氣、河川,就是外部成本。在這情況下,「自由」將無法達成總體最適,必須透過一些辦法(課稅、補貼、或是尼日一例中的財產權制定…)來矯正。

嗯…離開經濟學。隨著旅行、閱讀的經歷增加,喬揚對台灣美麗的認知只增不減。可惜的是,寶島之美並不是取之不盡,唯有我們持續的關懷與愛護,淨土才能永續,才不枉「Ilha Formosa」(美麗之島)一名。

----------------------我 是 簽 名 檔----------------------
喬揚的地圖日記:http://www.atlaspost.com/user-103255.htm
喬揚的twitter:http://twitter.com/griffeyc
--------------------------------------------------------


鉅亨看世界-綠地新生
鉅亨網主筆室/2月20日
2007 / 02 / 20 星期二 17:59

位於撒哈拉沙漠南部橫跨整個非洲的半乾旱地帶,這是屬於尼日境內的土地,也是屬於世界上最窮居民的生存環境,感謝當地貧窮的農夫們,儘管他們為此所需砸下的花費並不多,卻神奇的將原本塵煙漫天的不毛荒漠轉為孕育數百萬棵繁茂樹木的溫床。

最近一項有關衛星地圖影像與實地樹林分佈的植被空間格局 (vegetation patterns)調查顯示,向來與饑荒貧窮等代名詞畫上等號的尼日,近來改善沙漠化的努力已使得該國境內的樹林密度增加數百萬棵,綠地也比 30年前多了更多。

專門研究尼日的科學家表示,尼日這些植被稠密的新區域多集中在人口稠密之地,這項進展也可以說是受惠於尼日增加的人口所致,這打破了過去一般所認為的人口成長是導致綠地流失、加速非洲走向沙漠化元兇的刻板印象。

或許外界對尼日的印象一直以來都排除在希望之外,對致力從事土壤保存超過30年以上的學者而言,尼日的成功開發綠地的經驗帶來了無限的驚喜,研究發現,不 需仰賴費工耗時的大範圍種植樹木,也不像其他非洲國家政府防堵沙漠化問題時所必須支出的大筆經費,靠土法煉鋼的人為努力,改善自然環境的雨水保存系統,已 經替尼日帶來至少740萬新生的林木覆蓋區。

時間拉回20多年前,許多當地的農夫開始注意到他們腳下這塊土地惡劣的轉變,樹木似乎在一夕之間消失殆盡,肥沃的泥土隨著颳來的一陣強風而逝去,取而代之的是無垠的荒莫沙丘將他們的村落吞噬,與一座座水井接連乾枯。

在人口爆炸加上破壞性耕作與畜牧的長期侵蝕下,自然環境終於不敵人為的破壞,使得尼日在 1970-1980 年代接連爆發乾旱危機,嚴重沙漠化的沃地流失,一切似乎沒有什麼可以保留下來,包括希望在內。

此時尼日當地 Guidan Bakoye的農夫們卻踏出了看似微不足道卻也是最根本的第一步,他們捨棄了祖先們世代沿用的耕種方法,種植作物前不再大筆翻地剷除雜草,反而小心翼翼的 保護培植它們,並將要小米、高粱、花生等作物種植在四周,如今,再次回覆的綠地證明了過去人為造成的傷害並非永久的沙漠化,而只是土壤暫時性失去沃度罷 了。

人類的一點小轉變,就足以替生態自然界帶來巨大影響,當農夫們開始懂得保護樹木後,據統計, 1970-1980年代後的尼日平均降雨量開始明顯增加。

在過去的殖民時代裡,尼日境內的所有樹木都被視為國有財產,農夫們根本無心也沒有必要加以保護林木,在絲毫沒有考慮到環境代價的前提下,這些綠地被大肆砍伐作為柴火與建築材料,而以當時政府林務當局的人力,根本就無力看管遠比美國德州還要大上 2倍的腹地。

隨 著時代的變遷,尼日農民現在則將自己田地裡的樹木視為私人財產,當地政府也體認到將林木列為私人產權保護的好處,當販售樹枝、樹果、樹皮比伐木當柴火更加 有利可圖時,農夫們也就想要開始保護這些樹木,隨之而來的就是生態保護上意想不到進展,樹根將泥土抓的更牢,同時幫助保存地下水源,雨季來臨前這些樹木開 始落葉,既不會阻擋栽植作物所需的陽光也不會搶佔泥土中的水分,落葉也順勢成為作物成長期間最佳肥料來源。

就這樣,1980年代中期以後,尼日的綠地回覆開始出現了不可思議的奇蹟,並在今日持續擴大,尼日的農業又開始起死回生,當地因為土壤失去沃度而棄田遷居的傳統農業模式,也逐漸轉為定居而耕。

新生綠地開始替農民帶來收入後,較有錢的農民開始購買電動抽水機,其餘的則利用人工挖掘渠道灌溉農田,藉由高度勞力密集與低設備成本的農業發展,許多荒地長出綠色新芽,約有超過60萬英畝的土地開始死灰復燃。

然而,沉重的人口壓力卻是一大隱憂,沒有工具及生產機器,尼日農民可說是典型的靠老天爺臉色過活,然而壞消息是過去20年來,尼日人口暴增 1倍以上,平均每名婦女生育 7名小孩,為世界上人口出生率最高的國家之一,為了餵飽眾多人口,尼日的婦女們往往身兼農人一職負責在田裡種植作物,而大量的青壯年男人則紛紛移往奈及利 亞工作匯錢回來,但是這些努力所換來的往往只夠勉強養家活口。

但先天不良加上後天失調似乎是造成尼日旱災頻仍與生俱來的宿命,其境內只有少於 12%的可耕地,其餘皆為不適人居或是貧瘠脆弱的荒地,卻聚集著極為稠密的人口,諷刺的該國人民卻有高達 90%的人以農業為生,必須仰賴這半乾旱的貧土吃飯,因此只要碰上降雨驟減或收成不如預期的歹年冬,鬧饑荒就成了尼日人民的家常便飯,2005年尼日就爆 發了近來相當罕見的大饑荒。

專家表示,尼日的綠地新生確實是值得複製的寶貴經驗,但是必須透過其他非洲政府甚至是全世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將林木再造進一步擴大到黑暗的非洲大陸與其他荒地的復甦上,而對尼日當局而言,在踏出成功的第一步之後,目前最當務之急的就是節育宣導與人口控制。

原文網址:
http://www.cnyes.com/newscenter/dspnewsS.asp?fi=\NEWSBASE\20070220\WEB106&vi=31755&date=20070220&time=17:59:32&pagetype=index1&cls=index1_headline

福袋這玩意兒


前兩天,聽到幾個朋友跑去百貨公司買福袋,喬揚才曉得,原來這個東西這麼有吸引力。令喬揚驚訝的在後頭,聽聞他們打算隔天清晨三點再去一次。福袋的魅力,喬揚顯然是後知後覺了。


今天呢,就讓喬揚用我的猩猩腦袋來看看,到底你/妳該不該買福袋。

一、期望值。如果就期望值的觀點來看,拿商品的數量與金額,很簡單就能算出期望值,拿投入和期望值做個比較,再加上個人的風險貼水,應該就能做出抉擇。但這是有前提的,例如:廠商必須是誠實的。福袋沒有超賣,商品數量沒有唬爛,商品金額沒有灌水…。如果廠商不笨的話,在喬揚這等無聊人的計算之下,買福袋會比買彩券比來的好。即然彩券都買了,沒有不買福袋的道理。所以,我們該買福袋。

二、拼經濟。拼經濟絕對不是噴口水、爬格子就能拼的。老師都有講,花錢就是拼經濟的好方法,消費的乘數效果嘛。貨暢其流,$$跟著來,消費不只富了別人,自己也跟著受惠。所以,我們該買福袋。

三、還是拼經濟。除了乘數效果之外,當然還有別的經濟利益。如果你/妳是百貨公司的員工或股東,公司靠福袋吸引買氣、賺了錢,這可是再直接不過的益處啊。今年年終獎金少不打緊,天助自助者,自己加點柴火拼一個。所以,我們該買福袋。

四、不確定性。雖然不是每個獎項都能讓人滿意,那又何妨?一袋在手,希望無窮。想像自己開著那嶄新的汽車回家,或者想像能親眼瞧見百貨界最年輕貌美的老闆娘,這過程真夠本啊!所以,我們該買福袋。

五、熱鬧。這些年來,年味是越來越淡了,敲鑼打鼓、張燈結綵的景象越來越少。另外,對喬揚這種年紀的人來說,不但再也拿不到紅包,付出的紅包卻是越來越多…難得有個地方,不僅白天熱鬧,半夜三更也還人聲頂沸,當然得來尋個年味,湊個熱鬧。所以,我們該買福袋。

六、感情。和朋友一起排隊,一齊為福袋而奮鬥,還能一同聊是非說八卦,這可是人生一大快事啊!套句廣告說的:「xx皆可達,唯有情無價」。光是感情交流這點,你/妳不能不買福袋。所以,結論還是…我們該買福袋。

綜觀以上,答案也呼之欲出了,在六大理由支持之下,這福袋是非買不可啊!朋友啊,別再看
了,還不趕緊出門買福袋。啥?你問喬揚要不要一起去?嗯…嗯…嗯…我是猩猩不是人類ㄟ,這麼說應該有解答這個問題吧!

2007年2月8日 星期四

零和之外的選擇

從小到大,不論求學或工作,總會遇到一些很好鬥、具侵略性的人。這些人,如同鬥雞一般,以幹倒對手為唯一目標,非得和人爭個你死我活。布袋戲人物-黑白郎君就是代表人物,他有句名言:「別人的失敗就是我的快樂」。這想法何等灰暗,非得靠打敗別人來肯定自己。

為什麼他們的想法這麼不健康?喬揚淺見,因為他們常以為身處「零和賽局」(zero-sum game或win-lose game)。在兩人零和賽局(註)裡,你贏意味著我輸,我輸意味著你贏。嘸郎呷意輸的感覺,即便百般不願,為了私利,勢必要打倒對手。於是,滿腦子想著如何幹掉對方取勝。嚴重一點的,會在過程中用盡機巧攻訐打壓對手,獲勝不見得是因為實力好,而是因為城府深,以機謀詭詐取勝。

是的,所有的賽局都具有競爭或對抗性質,最終常有高下之分。然而,並非所有的局都是零和賽局,很多時候,可以人人都贏。例如:台灣的經濟成長歷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從赤貧到現在大多數人能吃飽穿暖,可以說所有人都贏了,沒有人是輸家。的確,這過程中造成了財富分配的不均,但大抵來說,每個人的生活都變好了。為什麼?因為整體資源豐富了,即便我不是贏家,我也能獲得基本所需,而這是從前(不曉得下一餐在哪裡)所難以企求的。

這樣一個雨露均霑的局,可以說是「雙贏賽局」(win-win game),這是一種非零和賽局,讓競爭不必以衝突收場。

有些科技廠,常讓兩個以上的團隊,同時進行設計。本意是希望在彼此競爭激勵下,創造一個對公司和員工都好的結果。公司讓顧客滿意,獲得了利潤,而員工也從良性競爭中成長。然而,如果這個機制設計不當,常會讓團隊陷入零和思維。團隊處處提防對手,深怕對方超越,或以不正當手段打壓對手,犧牲別人只為照亮自己。

如果能多想想如何創造雙贏,競爭可以不殘酷。機制重點在使團隊良性競爭,讓他們既競爭又合作(Co-opetition),才能有不同的結果。同樣的案例,管理者可以在企業目標之外(獲得訂單,使顧客滿意),另和團隊訂立高卻可及的目標,並同時連結合適的誘因。即便最後沒有中選,只要表現達到目標,也能獲得一定的獎酬。又如果兩個團隊都能達到目標,再給予額外的獎酬。這麼一來,能使團隊更加力求進步,並增進團隊間的合作意願,進而增加整體賽局的價值,達成雙贏的結果。

《菜根譚》裡有句話是這麼說的,「蝸牛角上較雌論雄,許大世界?」。如果可分配資源很小,大家爭來爭去只是自殘,還不如設法把餅做大,共創雙贏。或採行另闢市場的策略,創造新價值。

註:賽局,原文為game。但喬揚不是很喜歡「賽局」這個譯名,有點把game的原意窄化,帶有幾許"拼生死"的味道。

參考資料:
一、巫和懋,建構策略性思考。http://www.cw.com.tw/article/relative/relative_article.jsp?AID=2173
二、劉常勇,如何在競合中尋求雙贏。http://www2.fisc.com.tw/news/MAZ/39/p4-1a.asp
三、Julie Bowser,策略性競合:網路經濟中的新商業關係。http://www-8.ibm.com/services/tw/strategy/cnslt_pov/coop.html

後記:朋友Y君提到,或許在局內,可以透過競合等方式而讓彼此獲益,但在局外,也可能會傷了別人。例如:企業內的競合讓公司獲得訂單,公司及員工獲益。但很可能意味著競爭對手失去訂單。這樣的問題怎麼解?喬揚淺見,只要資訊透明,競爭基礎平等,雖然過程中有勝有敗,但競爭的結果最終會使全體利益趨近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