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30日 星期三

看新聞-英國的獨立金融理財顧問

原來英國的基金市場這麼有趣,透過獨立金融理財顧問(IFA)銷售的基金比重高達9成,這和台灣現行的生態大不同。這麼說的話,英國人應該有比較健全的理財觀念,也有比較高的機率能達成財務目標。不曉得他們這個產業的發展如何咧,有機會再來找一下相關的文章。

順帶補充一點,文中提到的「花錢僱用一位懂得投資的人替你去投資,而對方收取一定的專業服務費,並從投資報酬中抽成。」這點不盡然正確,獨立財務顧問的收費很多種,也有純粹收取顧問費用的。

台灣目前有認證理財規劃顧問(CFP)認證制度,由臺灣理財顧問認證協會辦理。喬揚相當認同CFP的價值,這張證照的認證相當嚴謹,背後也有紮實的理論依 據,不是一般常見的理專可以比擬。但很可惜的,礙於大環境之故,少有CFP能從事獨立財務顧問工作,這也是台灣投資人的損失。但如果您想瞭解這樣的獨立財 務顧問能為你作什麼,不妨到上班族投資理財網站做個瞭解。站長黃柏仁是個資深CFP,喬揚相當欽佩他的專業素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他的網站做進一步瞭解。

【延伸閱讀】
Independent Financial Adviser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dependent_Financial_Adviser

為什麼選擇我們的個人理財規劃服務(上班族投資理財
http://www.pjhuang.net/2005/06/blog-post_25.html

淺談獨立理財顧問的第一課
http://blog.sina.com.tw/appleibook/article.php?pbgid=234&entryid=112845

----------------------我 是 簽 名 檔----------------------
喬揚的地圖日記:http://www.atlaspost.com/user-103255.htm
喬揚的twitter:http://twitter.com/griffeyc
--------------------------------------------------------


買共同基金!日本人很冷 美國人很火 英國人很穩
鉅亨網查淑妝/台北‧5月30日
2007 / 05 / 30 星期三 15:45

中國人見面第一句話--「你買基金了嗎?」,顯見中國老百姓對這種相對安全的投資形式非常熱情追捧。在國外,基金有著相對較長的歷史,外國老百姓又是如何看待基金市場,又是如何投資基金的呢?

據新華網報導,日本人買基金不「熱」。在日本人的投資策略中,最重要的是「求穩」,他們對於風險投資非常謹慎,投資股票也不積極。他們傾向於存款、購房、買貴重金屬等。由於日本銀行長期實施零利率政策,使得投資基金的高報酬率顯得很有吸引力。

相對於歐美國家,日本基金市場的透明度還有一定差距,沒有收益甚至出現大虧損的基金不在少數。因此即使是投資基金,日本人也一直傾向於選擇相對保守的債券基金。

尤其在2005年「活力門事件」之後,嚴重打擊了日本投資股票基金的興趣和信心,現在,日本即將結束長達 6年之久的零利率政策,日本人更是「談基金色變」。

和日本人不一樣,美國人買基金卻很「火」。美國投資公司協會一項最新調查顯示,7 7%的受訪者認為共同基金是「受人歡迎的」,這個指標連續第10年高於70%。

美國 Bobroff顧問公司的統計顯示,截至2006年第3 季,美國共同基金管理的資產達 10.23兆美元,佔全球基金市場比重超過50%。

共同基金幾乎已深入到美國每一個家庭。數據顯示,2006年約 48%的美國家庭持有共同基金,平均每 3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是共同基金持有者。在美國家庭的金融資產結構中,共同基金佔據高達 47%的主導地位。

分析指出,美國人青睞共同基金,最看重的是其高於銀行存款的收益率和優於股票的安全係數。統計顯示,最近10年,美國貨幣市場基金投資者的平均收益率要高於同期的銀行存款利息收入超過 2個百分點。

至於股票市場基金收益更高,以美國最大的基金公司富達投資公司旗下的fidelity Lower Priced Stock基金為例,包括2000年的股票市場泡沫破滅在內的近20年裡,其平均年增率高達 17%。假如1990年投資該基金1000美元的話,現在已漲到了 1萬美元。

在英國,基金交易也異常火熱,2006年的資金規模達3554億英鎊,但英國人流行透過 IFA購買基金,儘管英國的基金銷售管道很多,但不論是公司還是個人投資者,大部分都選擇透過獨立金融理財顧問 (IFA)購買基金,相對於其他國家,英國人投資共同基金較「穩」。

IFA 向客戶賣的不是某些基金或是其他的金融商品,而是全面的金融理財服務。也就是說,花錢僱用一位懂得投資的人替你去投資,而對方收取一定的專業服務費,並從投資報酬中抽成。投資賺得越多,金融理財顧問抽成也越多,他們也就不會亂投資。

與美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相比, IFA在英國的基金銷售佔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在英國共有 1.1萬家理財顧問公司, 2.6萬名 IFA,透過他們銷售的基金比重高達9 成。由如此眾多的專業人士操盤,使得英國的基金市場更加穩定對投資者而言風險也相對較低。

2007年5月21日 星期一

看新聞-大股東自肥

這篇文章講了幾種常見的控制股東自肥作法,控制股東佔盡資訊優勢,小散戶只能多看多聽來自保,真的有疑慮還是少碰。套句某藥廠的話,「先講求不傷身體(不賠錢),後講求療效(賺錢)」。

投資人特別要注意海外投資水準很高的企業,會計師要查海外的帳很不容易,即便簽具無保留意見,也只代表在他們的能力 範圍內看不出問題。雖然現今全球化架構下,海外投資司空見慣(註),但海外投資背後的操作空間,卻也讓許多惡質控制股東拿來胡作非為,侵害小股東權益,前 些年的博達、訊碟都是例證。

註:據金管統計,至96年第一季止,上市櫃公司赴海外投資家數達942家,佔全體掛牌家數比重77%,累計投資新台幣1兆2690億元,投資收益447億元。

《延伸閱讀》
一、書名:蒸發的股王:領先發現地雷危機。作者:葉銀華/著。出版社:商智。ISBN:9861243208
二、95年第4季及96年第1季上市櫃公司海外及大陸投資情形
http://www.fscey.gov.tw/news_detail2.aspx?icuitem=2670403


二、95年第4季及96年第1季上市櫃公司海外及大陸投資情形

大老闆4種自肥術 小股東當心
理財週刊 第 351 期 2007.05.17 出刊 作者:曹以斌

大股東圖利自己,有時也可能讓散戶分一杯羹,但投資人要防的是鑽法律漏洞的套利行為,以及惡意的五鬼搬運或掏空公司,讓投資大眾蒙受鉅額損失。

「我們終於結婚了」,4月5日下午四點半,身為台股股王的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手上拿著香檳杯,與多普達總經理董俊 良,一起出現在君悅飯店的併購記者會上,開心地向所有媒體記者們宣佈,宏達電將以1450萬美元的代價,買下除了多普達中國以及母公司股權之外,多普達在 亞太地區九家子公司的全部資產。

由於去年6月,當時股價飆上1200元的宏達電,也曾宣佈要出資1.5億美元,吃下多普達進軍全球品牌業務;事隔一年,卻以不到十分之一的價格,買資產不買股權,同時也沒買下多普達最具價值的中國資產,讓外資法人們,各個看得霧煞煞,讓隔天的宏達電股價以跌停作收。

「不管是花1450萬美金買資產,或者是花1.5億美元買股權,宏達電的作法始終脫離不了圖利大股東的自肥嫌疑。」一位5日當晚9點上線聽宏達電法說會的美系外資分析師不滿地說。

買回關係子公司 圖利大股東

因為,多普達與宏達電的關係密切,多普達的首任董事長就是擔任宏達電董事長的王雪紅,主要的股東也都與王雪紅相關, 像多普達登記於英屬開曼群島的母公司多普達國際董事長就是由王雪紅的姪子(大姊王貴雲之子),王永慶的長外孫陳主望擔任,讓許多外資法人對於宏達電大股東 左手換右手的交易,十分不以為然,這也使得宏達電過去一年以來,不斷慘遭外資出脫持股,股價也從原本的1200元,跌到400多元,直到日前才股價翻身回 漲到500元以上。

像最近發出報告看好宏達電的花旗環球分析師蓋欣山就說:表面上看來,收購的價格只有原本計畫中的十分之一不到,但仔 細觀察收購內容,並不包括多普達的中國子公司,因此宏達電根本無法享受中國市場的潛在收益。而且,就以多普達的大股東們而言,光賣亞太地區9家子公司的資 產就能拿回將近新台幣5億元,如果未來多普達在中國的業務做得更好,一方面可以抬高身價買回宏達電,甚至也有機會在香港或者大陸股市IPO(掛牌),屆時 的回收將比現在更為龐大。

對於宏達電來說,雖然去年大賺了7.58億美元,拿出百分之二的獲利來買多普達的資產,只是九牛一毛。但就心態上來 說,大股東出資成立的公司,最後卻由宏達電的小股東們來買單,「先不管是否圖利大股東,這項交易的中間是否經過良好的鑑價制度?還是任由大股東們漫天喊 價?都是值得小股東們細細檢視的問題。」多年來觀察上市櫃公司大股東們,藉著類似手法套利的台大國際企業系的湯明哲教授說。

以董監酬勞、分紅配股自肥

其實,上市櫃的大老闆與大股東們,除了透過買回關係子公司的方式來自肥之外,第2種最常見的自肥方式,就是透過董監酬勞與員工分紅配股自肥。「上市櫃大老闆們,最公開的自肥術,就是董監酬勞與分紅配股。」德信投信總經理儲祥生說。

像是最近才召開完股東會的台積電,就因為董監酬勞與分紅配股偏高的問題,在股東會上引爆小股東與董事長張忠謀之間的 口角衝突,尤其是擔任台積電獨立董事之後,只來台灣開過一次董事會的前惠普執行長菲奧莉娜,就能拿走超過新台幣2000萬元的董監酬勞,更遭到小股東們的 痛批,讓這場耗時5個小時的股東會,創下台積電成立以來最長的紀錄。

除了台積電之外,最近因為牽涉力廣內線交易案,而備受各界注目的力晶,就是所有公佈95年董監酬勞數字的上市櫃公司 之中,董監酬勞最高的公司,根據證交所的資料顯示,力晶的全體董監酬勞總額高達7億3000萬元,平均下來每名董監事可領到4600萬元的酬勞,高居全體 上市櫃公司之冠,甚至高出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平均每名董監酬勞2800萬元的水準。

以董監酬勞的金額來看,黃崇仁的酬勞也高過半導體教父張忠謀。然而,就公司獲利的經營績效比較,台積電去年稅後盈餘超過1270億元,力晶去年稅後盈餘卻只有273億餘元。

「如果黃崇仁能夠帶領公司營運績效、公司治理向台積電的水準邁進,外界自然不會批評『自肥』,但事實與期待似乎有一段落差。」儲祥生就不滿地批評。

然而,像張忠謀、黃崇仁等企業大老闆,雖然坐領高額分紅與董監酬勞,但國內仍有許多上市櫃企業的老闆們,營運一年不 如一年,甚至讓公司虧損,卻坐領高額的分紅與董監酬勞,則更該被投資人唾棄。像是正峰工業去年大虧了9.9億元,公司大老闆依舊照領董監酬勞,而去年只賺 220多萬的三聯科技,居然董監酬勞就領走全年稅後盈餘的一半之多。

其實,除了董監酬勞之外,法人更不滿的是,許多上市櫃公司擔任董監事的高階經理人「球員兼裁判」,不但領取高額董監 酬勞,更化身為員工,一起參與員工分紅,「如果這群高階經理人能幫公司賺錢,多領點薪水沒有問題,但是用員工配股的方式,讓身為董監事的高階經理不花一毛 錢,就能擁有公司更多的股份,簡直就是慷小股東之慨。」儲祥生非常生氣的說。

不過,國內也有像台塑王永慶兄弟、奇美總裁許文龍等企業家數十年來都不支薪水、不領任何津貼、員工分紅或車馬費的例 子,令股東佩服。王永慶認為,只要把公司經營好,自然可由公司配發股利獲利,這番經營理念早被傳為佳話,接棒的台塑石化董座王文潮也承襲這項優良傳統,不 領董事酬勞,只領總經理薪水。

至於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過去曾領取約5百多萬元年薪,在兩年前也宣佈只作鴻海義工,不再領董監酬勞,且只領1元 年薪。而去年為了激勵員工,更進一步把自己45億元股票信託,用每年孳生股利犒賞員工,減少員工分紅對獲利稀釋,保留更多盈餘配發給股東的方式,也立刻獲 得投資界的掌聲。

現增、可轉債成套利工具

掌握企業資源的大老闆們第三種的自肥方法,當然還是透過各種的投資工具來讓肥水流入自家口袋裡。不管是現金增資,或者是像兩年前,國內掀起的「可轉換公司債(CB)」熱潮,都能讓上市櫃公司的大老闆(大股東)們大賺一筆。

所謂的現金增資,公司通常都會訂定現增價格,有些公司會訂得跟當時的市價差不多,由於距離股東會有1到2個月的時 間,股價操作空間很大,如果公司在這段期間業績頻頻走高,或者在市場釋放出接獲訂單的利多,就會拉高與現增價的溢價空間,吸引非原始大股東以外的股東踴躍 認購,這是普遍的作法。

但有些大股東是自己想認購自肥,公司就會在這段時間反向放出利空,比如營收不如預期等等,來故意壓低股價,等到現增 除權日,或是股東繳款日截止前,小股東發現股價仍在原地徘徊,認購獲利空間不大,通常會放棄認購,此時大股東可按照規定將未認購的股份,交由特定人來認 購,一旦現增認購完畢,大股東持股大增,然後再發佈公司業績轉佳,其實只是營收延遲認列,利用營收的可調整性,藉此來圖利自己。

透過可轉債的操作方式則跟現增差不多,只是通常可轉債都要一定時間之後才能轉換成現股,在市場常見的大股東自肥作 法,是在可轉債的發行期間,公司刻意的壓低股價,讓可轉債的價格訂得較低,再由大股東自己認購多數比例,等到可轉債訂價完成之後,公司再放利多拉抬現股, 而可轉債也會跟著連動,屆時大股東再將手中可轉債轉換成現股,在股市裡賣出,就能達到自肥的目的。「但這些想套利的大股東,通常都會利用人頭戶認購,主管 機關根本無從查起。」勤業眾信會計師陳清祥觀察。

利用關係人交易自肥掏空

第四種大老闆套利方式,其實也很常見,透過關係人交易把業績灌入子公司的方式自肥。尤其是上下游關係密切的集團更容 易發生,像是最近鬧出內線交易風波的力廣,前身的力捷原本是一家幾乎瀕臨倒閉的掃瞄器公司,在打消巨額虧損之後,黃崇仁刻意讓力廣轉向動態隨選記憶體 (DRAM)模組的銷售業務。

由於力晶生產DRAM顆粒,本來就掌握DRAM的成本優勢,力廣在力晶的支持下進入DRAM模組業務,營收、獲利自 然容易飆升。尤其是去年受到微軟新作業系統Vista即將上市的影響,DRAM模組的市況大好,原本是雞蛋水餃股的力廣,也在獲利倍增的利多下,股價因此 水漲船高,從去年11月減資重新上市之後,股價更從原本的6元多,一路飆升到44元,大漲了7倍之多。而黃崇仁本身也受益於持有力廣約6%的股權,身價跟 著暴增。

黃崇仁的關係人交易,其實還算透明,市場上更有甚者,在過去這幾年之內,發生了諸多的掏空公司資產的案件,清一色都是企業主利用關係人交易所發生的弊病,尤其是海外子公司更是投資人所看不見的黑洞,不管是博達、訊碟、太電等地雷股,弊病都出現在與海外子公司的交易上。

雖然主管機關真的有心要查,但這些擺明要吃小股東血汗錢的老闆們,可是一點都不手軟的把錢送出國,畢竟錢在國內,股東要抓帳、主管機關要查核都還有機會,但是只要錢出了國,就算花了大把精神也不一定能逮到證據。

從博達、訊碟、太電到力霸,大股東自肥掏空的案例不斷出現,身為小股東的投資人,只能張大眼睛,看穿這些大老闆們的自肥動作,才能讓上市櫃公司的誠信與股價能夠表裡如一。

2007年5月8日 星期二

求職感想

最近一票畢業生開始找工作啦(包括我),在這邊提出一點心得來拋磚引玉。
記得先前看過網友-Morris一篇文章,告訴求職者不要太冀望人力銀行。

現在…我只能說,不能同意上文更多。
網路真的很方便,職缺一丟上去,數以萬計的求職者都能看見。想應徵,這容易,104的制式表格填完,按一下「我要應徵」,三秒內搞定。但接著呢?等待,無盡的等待,讓人懷疑是否石沉大海。

為什麼會將?是自己能力不足抑或學歷不佳?這都有可能。但另一個可能是--「資訊爆炸」。
是的,應徵者要丟履歷再容易不過,滑鼠輕點就搞定。但對於求才企業而言,這也讓他們收到如雪片般飛來的履歷。好在,人力銀行提供了各式的篩選功能,讓他們方便作業。問題來了,你以為他們會怎麼挑?用關鍵字搜尋?看你的自傳裡有沒有提到:「我願意為公司兩肋插刀」「我的十年投資報酬率比巴菲特高」…當然不是,就從那些制式的條件裡挑,學歷、年齡、工作年資…

如果你在這些制式欄位裡,顯得不夠傲人,那你還有多少的機會被看見?即便你的自傳寫的很漂亮,做過很好的報告或專題,那又如何?事實上,你的履歷並沒有真正被看過,一個簡單篩選已經把你拒於千里之外。

運氣好的話,你會遇到一個很盡責的人資部門,他們很仔細的看了你的資料,發現你雖然不是那麼完美,但卻能符合條件,於是他們找你來面試。但是,這可能是你丟完履歷一個月後的事了…

所以…你到底該怎麼做,該怎麼讓人看見?除了「我要應徵」之外,在禮貌性的知會之後,以e-mail或郵寄等方式,寄出履歷和其他有用的參考資料給對方。

注意,上述提到的另行寄送履歷,這是化被動為主動的機會,千萬別用人力銀行網站所提供的制式履歷轉檔,務必針對自己的特色和應徵職位來寫。工作經驗不值一提,那就少寫兩筆或略而不提,好好突顯自己在其他方面的特長,例如求學時的成就云云,或是當兵時的表現。
此外,喬揚認為最值得採用的方法還是「靠關係」,這邊指的不是指攀裙帶、走後門,而是請親朋好友代為推薦。現在的企業多半很歡迎內部推薦,畢竟推薦人不會拿自己的信譽開玩笑。只要你能符合職缺要求,以推薦的方式,能減少你卡在人資部門手上的時間,也減低被誤刪的可能,進一步獲得面試的機會。

面試的時候,準備一些相關的資料。例如自己寫的履歷,或相關的報告供面試者參考。這也是另一個化被動為主動的方法,引導他繞著上面的問題轉,才不會又落入一些尷尬的問題。
面試完之後兩天內,寄個感謝信給面試主管,剩下的,就是緣份了。

以上,一些淺見,野人獻曝了,期待各位親朋好友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