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不論求學或工作,總會遇到一些很好鬥、具侵略性的人。這些人,如同鬥雞一般,以幹倒對手為唯一目標,非得和人爭個你死我活。布袋戲人物-黑白郎君就是代表人物,他有句名言:「別人的失敗就是我的快樂」。這想法何等灰暗,非得靠打敗別人來肯定自己。
為什麼他們的想法這麼不健康?喬揚淺見,因為他們常以為身處「零和賽局」(zero-sum game或win-lose game)。在兩人零和賽局(註)裡,你贏意味著我輸,我輸意味著你贏。嘸郎呷意輸的感覺,即便百般不願,為了私利,勢必要打倒對手。於是,滿腦子想著如何幹掉對方取勝。嚴重一點的,會在過程中用盡機巧攻訐打壓對手,獲勝不見得是因為實力好,而是因為城府深,以機謀詭詐取勝。
是的,所有的賽局都具有競爭或對抗性質,最終常有高下之分。然而,並非所有的局都是零和賽局,很多時候,可以人人都贏。例如:台灣的經濟成長歷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從赤貧到現在大多數人能吃飽穿暖,可以說所有人都贏了,沒有人是輸家。的確,這過程中造成了財富分配的不均,但大抵來說,每個人的生活都變好了。為什麼?因為整體資源豐富了,即便我不是贏家,我也能獲得基本所需,而這是從前(不曉得下一餐在哪裡)所難以企求的。
這樣一個雨露均霑的局,可以說是「雙贏賽局」(win-win game),這是一種非零和賽局,讓競爭不必以衝突收場。
有些科技廠,常讓兩個以上的團隊,同時進行設計。本意是希望在彼此競爭激勵下,創造一個對公司和員工都好的結果。公司讓顧客滿意,獲得了利潤,而員工也從良性競爭中成長。然而,如果這個機制設計不當,常會讓團隊陷入零和思維。團隊處處提防對手,深怕對方超越,或以不正當手段打壓對手,犧牲別人只為照亮自己。
如果能多想想如何創造雙贏,競爭可以不殘酷。機制重點在使團隊良性競爭,讓他們既競爭又合作(Co-opetition),才能有不同的結果。同樣的案例,管理者可以在企業目標之外(獲得訂單,使顧客滿意),另和團隊訂立高卻可及的目標,並同時連結合適的誘因。即便最後沒有中選,只要表現達到目標,也能獲得一定的獎酬。又如果兩個團隊都能達到目標,再給予額外的獎酬。這麼一來,能使團隊更加力求進步,並增進團隊間的合作意願,進而增加整體賽局的價值,達成雙贏的結果。
《菜根譚》裡有句話是這麼說的,「蝸牛角上較雌論雄,許大世界?」。如果可分配資源很小,大家爭來爭去只是自殘,還不如設法把餅做大,共創雙贏。或採行另闢市場的策略,創造新價值。
註:賽局,原文為game。但喬揚不是很喜歡「賽局」這個譯名,有點把game的原意窄化,帶有幾許"拼生死"的味道。
參考資料:
一、巫和懋,建構策略性思考。http://www.cw.com.tw/article/relative/relative_article.jsp?AID=2173
二、劉常勇,如何在競合中尋求雙贏。http://www2.fisc.com.tw/news/MAZ/39/p4-1a.asp
三、Julie Bowser,策略性競合:網路經濟中的新商業關係。http://www-8.ibm.com/services/tw/strategy/cnslt_pov/coop.html
後記:朋友Y君提到,或許在局內,可以透過競合等方式而讓彼此獲益,但在局外,也可能會傷了別人。例如:企業內的競合讓公司獲得訂單,公司及員工獲益。但很可能意味著競爭對手失去訂單。這樣的問題怎麼解?喬揚淺見,只要資訊透明,競爭基礎平等,雖然過程中有勝有敗,但競爭的結果最終會使全體利益趨近最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