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題,今天看到一篇文章--綠地新生,生了些感想。喬揚老家在南投,常有機會到鄉下走走。數十年來,山上的原始林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果樹、高冷蔬菜 等經濟作物。是的,我們享受了新鮮可口的蔬果,但在這背後,我們到底付出了多少成本?這成本,很顯然不是一斤四十,三斤一百這麼簡單。有些成本,我們沒看 到,卻實實在在地付了出去,諸如:土石流、沙塵暴、堰塞的水庫…,這些成本都沒計入。
下面的文章中,非洲的尼日共和國,用一個很聰明的辦法來保育樹林。他們將林木由國有改為私有,在人類自利動機的趨動下,林木不但沒減少,反而還增加了。這減少了沙漠化問題,也增進了農業生產。當中的原理,其實就是經濟學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外部成本內部化」。
經濟學家常鼓吹減少管制,因為在個體自由競爭下,最終會達到總體最適狀態。不過,所謂的自由開放是有前提的,前提假設在於市場必須是有效率的,那隻看不見 的手必須發揮功用。在環境保護一類的議題上,很容易發生「市場失靈」的現象。對企業而言,能製造出產品、賺到錢就好,沒有人願意為污染的空氣、河川買單。 這空氣、河川,就是外部成本。在這情況下,「自由」將無法達成總體最適,必須透過一些辦法(課稅、補貼、或是尼日一例中的財產權制定…)來矯正。
嗯…離開經濟學。隨著旅行、閱讀的經歷增加,喬揚對台灣美麗的認知只增不減。可惜的是,寶島之美並不是取之不盡,唯有我們持續的關懷與愛護,淨土才能永續,才不枉「Ilha Formosa」(美麗之島)一名。
----------------------我 是 簽 名 檔----------------------
喬揚的地圖日記:http://www.atlaspost.com/user-103255.htm
喬揚的twitter:http://twitter.com/griffeyc
--------------------------------------------------------
鉅亨看世界-綠地新生
鉅亨網主筆室/2月20日
2007 / 02 / 20 星期二 17:59
位於撒哈拉沙漠南部橫跨整個非洲的半乾旱地帶,這是屬於尼日境內的土地,也是屬於世界上最窮居民的生存環境,感謝當地貧窮的農夫們,儘管他們為此所需砸下的花費並不多,卻神奇的將原本塵煙漫天的不毛荒漠轉為孕育數百萬棵繁茂樹木的溫床。
最近一項有關衛星地圖影像與實地樹林分佈的植被空間格局 (vegetation patterns)調查顯示,向來與饑荒貧窮等代名詞畫上等號的尼日,近來改善沙漠化的努力已使得該國境內的樹林密度增加數百萬棵,綠地也比 30年前多了更多。
專門研究尼日的科學家表示,尼日這些植被稠密的新區域多集中在人口稠密之地,這項進展也可以說是受惠於尼日增加的人口所致,這打破了過去一般所認為的人口成長是導致綠地流失、加速非洲走向沙漠化元兇的刻板印象。
或許外界對尼日的印象一直以來都排除在希望之外,對致力從事土壤保存超過30年以上的學者而言,尼日的成功開發綠地的經驗帶來了無限的驚喜,研究發現,不 需仰賴費工耗時的大範圍種植樹木,也不像其他非洲國家政府防堵沙漠化問題時所必須支出的大筆經費,靠土法煉鋼的人為努力,改善自然環境的雨水保存系統,已 經替尼日帶來至少740萬新生的林木覆蓋區。
時間拉回20多年前,許多當地的農夫開始注意到他們腳下這塊土地惡劣的轉變,樹木似乎在一夕之間消失殆盡,肥沃的泥土隨著颳來的一陣強風而逝去,取而代之的是無垠的荒莫沙丘將他們的村落吞噬,與一座座水井接連乾枯。
在人口爆炸加上破壞性耕作與畜牧的長期侵蝕下,自然環境終於不敵人為的破壞,使得尼日在 1970-1980 年代接連爆發乾旱危機,嚴重沙漠化的沃地流失,一切似乎沒有什麼可以保留下來,包括希望在內。
此時尼日當地 Guidan Bakoye的農夫們卻踏出了看似微不足道卻也是最根本的第一步,他們捨棄了祖先們世代沿用的耕種方法,種植作物前不再大筆翻地剷除雜草,反而小心翼翼的 保護培植它們,並將要小米、高粱、花生等作物種植在四周,如今,再次回覆的綠地證明了過去人為造成的傷害並非永久的沙漠化,而只是土壤暫時性失去沃度罷 了。
人類的一點小轉變,就足以替生態自然界帶來巨大影響,當農夫們開始懂得保護樹木後,據統計, 1970-1980年代後的尼日平均降雨量開始明顯增加。
在過去的殖民時代裡,尼日境內的所有樹木都被視為國有財產,農夫們根本無心也沒有必要加以保護林木,在絲毫沒有考慮到環境代價的前提下,這些綠地被大肆砍伐作為柴火與建築材料,而以當時政府林務當局的人力,根本就無力看管遠比美國德州還要大上 2倍的腹地。
隨 著時代的變遷,尼日農民現在則將自己田地裡的樹木視為私人財產,當地政府也體認到將林木列為私人產權保護的好處,當販售樹枝、樹果、樹皮比伐木當柴火更加 有利可圖時,農夫們也就想要開始保護這些樹木,隨之而來的就是生態保護上意想不到進展,樹根將泥土抓的更牢,同時幫助保存地下水源,雨季來臨前這些樹木開 始落葉,既不會阻擋栽植作物所需的陽光也不會搶佔泥土中的水分,落葉也順勢成為作物成長期間最佳肥料來源。
就這樣,1980年代中期以後,尼日的綠地回覆開始出現了不可思議的奇蹟,並在今日持續擴大,尼日的農業又開始起死回生,當地因為土壤失去沃度而棄田遷居的傳統農業模式,也逐漸轉為定居而耕。
新生綠地開始替農民帶來收入後,較有錢的農民開始購買電動抽水機,其餘的則利用人工挖掘渠道灌溉農田,藉由高度勞力密集與低設備成本的農業發展,許多荒地長出綠色新芽,約有超過60萬英畝的土地開始死灰復燃。
然而,沉重的人口壓力卻是一大隱憂,沒有工具及生產機器,尼日農民可說是典型的靠老天爺臉色過活,然而壞消息是過去20年來,尼日人口暴增 1倍以上,平均每名婦女生育 7名小孩,為世界上人口出生率最高的國家之一,為了餵飽眾多人口,尼日的婦女們往往身兼農人一職負責在田裡種植作物,而大量的青壯年男人則紛紛移往奈及利 亞工作匯錢回來,但是這些努力所換來的往往只夠勉強養家活口。
但先天不良加上後天失調似乎是造成尼日旱災頻仍與生俱來的宿命,其境內只有少於 12%的可耕地,其餘皆為不適人居或是貧瘠脆弱的荒地,卻聚集著極為稠密的人口,諷刺的該國人民卻有高達 90%的人以農業為生,必須仰賴這半乾旱的貧土吃飯,因此只要碰上降雨驟減或收成不如預期的歹年冬,鬧饑荒就成了尼日人民的家常便飯,2005年尼日就爆 發了近來相當罕見的大饑荒。
專家表示,尼日的綠地新生確實是值得複製的寶貴經驗,但是必須透過其他非洲政府甚至是全世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將林木再造進一步擴大到黑暗的非洲大陸與其他荒地的復甦上,而對尼日當局而言,在踏出成功的第一步之後,目前最當務之急的就是節育宣導與人口控制。
原文網址:http://www.cnyes.com/newscenter/dspnewsS.asp?fi=\NEWSBASE\20070220\WEB106&vi=31755&date=20070220&time=17:59:32&pagetype=index1&cls=index1_headlin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