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14日 星期五

54-定時定額初探

(一)定時定額的優缺點

投資要賺取豐厚的報酬,一靠內線,二靠槓桿,三靠時間。一般人跟一、二無緣,只能靠時間,但是,在許多的市場裡,在谷頂投入,大跌了還堅持不放手,一昧的以「長線投資」來說服自己,其實只是在麻醉自己罷了。會不會解套?通常會,但是那一天可能得等上很久很久…

以JF日本小型企業基金的績效來看,在1999年創下了603.66%的優異報酬,應該沒有多少人能抵擋住誘惑。但是,在之後的2000年到2005年, 其報酬率分別是-74.78、-19.36、-20.22、59.00、9.46、67.68。這意味者,如果在2000初禁不起誘惑而進場,經過三年, 本金僅剩原來的16%,報酬率-84%。即便再過三年,等到了近年來日本難得的多頭走勢,這筆投資依然沒有回本,報酬率是-47.4%。

如果以定時定額的方式進場,2000年至2002年三年間的報酬率是-39.75%,2000年至2005年六年間的報酬是66.77%,年平均報酬率11%。同樣的時點,一個是單筆買進,一個是定時定額,兩者有著截然不同的結果。

我們先來對定時定額做點瞭解。定時定額是在每個月的固定日期,投資固定金額於共同基金。由於扣款金額固定,所以在基金淨值上漲時買進較少單位數,下跌時買 進較多單位數;又由於扣款時間固定,不必費心選擇進場時點;再者,在持續扣款之下,能避免在高檔一次買進的風險。在上例中,由於這六年來,日本股市呈現一 個先下後上的走勢,正好能發揮定時定額的優點,在低點大量買進,待上漲時,就能獲得不錯的報酬。

不過,定時定額也不是全然沒有缺點的。如果定時定額遇到了一個和前述相反的狀況,基金淨值呈現先上後下的倒V型走勢,中途雖然有過正報酬,但到頭來將會是 一場空,得等到另一個多頭再起時才能有所獲利。而這一等,可能又得要花上好些年。此外,扣款次數越多,新的扣款對於成本的影響將會逐次減少。

(二)定時定額要懂得賣出
因此,如果投資人以定時定額的方式來操作,一定要懂得賣出,獲利要實現才算是真的獲利。在賺取合理的年報酬率之後,就應該將手上的單位賣出。但對於投資人 而言,在漲時賣出可能不是件容易的事,人的貪念是難以控制的,像近年來的新興市場基金,在今年五月中之前,一路不回頭的漲勢,讓人很難下手賣出。但我們不 妨回歸一句股市俗語:「漲時賣出,永遠不輸」。如果漲勢已經達到最初設定的滿足點了,那就足夠了。總強過十二點的鍾聲響起,公主變成灰姑娘來的好。

喬揚的一個朋友,就是循這樣的理念操作。她持續扣款某台股基金多年,因為扣款次數多,基金公司給予她免手續費申購的優惠。平時,她不大會關切基金現況,只 有在她需要用錢時才會去留意一下。只要有賺到她覺得滿意的報酬,她就賣出部份持股,換成現金花用。而且,她不間斷扣款,為了下次的賣出做準備。很簡單的做 法,但是她的操作績效卻相當良好。

(三)定時定額不是萬靈丹
那麼,究竟定時定額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市場較為適合? 這同樣又是在吃得好與睡得好之間的抉擇。單一產業性或新興國家基金,無疑是追求高報酬投資人的首選,但高報酬伴隨著高風險,即便以定時定額分散投入時點, 仍然有相當的風險。以富達新興市場基金為例,如果一個投資人在其相對高點的1994年初以定時定額投入,不間斷投資至2006年5月,共十三年四個月,其 定時定額報酬率繪圖及說明如下:

1994年1月至1998年9月的報酬率是-45%,年均報酬約-8.2%;如果持續扣款下去,到了另一個相對高點2000年3月,此時報酬率18%,年 均報酬約2.25%;如果持續扣款,在2001年10月,又逢一低點,此時報酬率-39%。接著,直至2003年11月才又再度出現正報酬率,最後,拜近 兩年新興市場狂熱之賜,至2006年5月的報酬率達127%。年算數平均年報酬率9.52%,幾何平均年報酬率6.35%。

因此,我們可以瞭解,定時定額這個方法雖然有優點,但絕非投資人的萬靈丹。如同前述新興市場基金的例子,在一個市場高點進入,同樣會歷經長時間賠錢的苦 痛。以定時定額的方式進入,只是風險相較單筆進場來的小,但絕非穩賺不賠。投資人不要過度聽信基金業者的廣告,畢竟,廣告上所看到的必定是最美麗的範本, 唯有多看多聽多問,才不會瘦了自己,肥了基金業者。

----------------------我 是 簽 名 檔----------------------
喬揚的地圖日記:http://www.atlaspost.com/user-103255.htm
喬揚的twitter:http://twitter.com/griffeyc
--------------------------------------------------------

2006年7月4日 星期二

共同基金初探(二)

(三)基金業為什麼總是看多?

此外,不妨探究一下為什麼基金業者總是看多。首先,我們可以翻開其公開說明書,上面均有詳載相關費用,至於年度之詳細費用可以至投信投顧公會網站查詢。就 費用方面,可以區分為申購時的費用、申購後的費用及基金操作的相關費用。申購時的費用就是手續費,這是在申購金額需另外支付的一筆費用;申購後的費用指的 是經理費、保管費,經理費是投信操作基金所收取的服務費,保管費則是保管單位所收取的費用;基金操作的相關費用,指的是基金買賣有價證券時所需支付的證交 稅與證券交易手續費。
就手續費的部份,現今國內的股票型基金手續費的定價多在1.5%下上,但在銀行申購多半會有七折左右的折扣,如果是向投信直接購買,折扣更為優惠,約在五 折左右。而這筆手續費,如果是透過銀行購買,投信僅能收取到小部份,甚至無法收取到任何手續費。在現今投資人多半向銀行購買基金的情況下,基金業者能收取 的手續費並不高。
經理費則是投信公司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一般而言,國內的股票型基金每年度經理費約在1.4%上下(按照資產規模計算),投資人不須另外繳交此筆費用,而是 每月直接從基金淨資產扣除。而經理費是沒有折扣的,完全按照公開說明書所規定的收取。因此,從中不難得知,對於基金公司而言,基金規模的大小有多麼重要, 規模越大所能收取的經理費越高。這也是為什麼基金公司是永遠的死多頭,無所不用其極的叫人買進基金。說穿了,即便基金操作績效不佳,賠了投資人的大筆資 金,基金公司仍能每年坐收這1.4%的手續費。
就保管費方面,這筆費用並非基金公司收取,而是給保管單位(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年費用率約1.6?,同樣直接從基金淨資產內扣除。
最後,在證交稅和證券交易手續費方面,這也是值得投資人注意的。頻繁的交易只是增加操作成本,降低獲利。一個基金交易頻繁,意味著其投資前的決策不夠嚴 謹,否則哪需要急著賣出?而且,如果交易頻繁,付出大筆交易手續費,更讓人懷疑經理人是否亂下單創造經紀業績,再從券商拿退傭。

(四)報酬率遊戲
一般投資人最在意的就是報酬率,人人都想要買到一支高報酬的基金,投資人只能從該基金過往的表現來做為判斷未來的依據。因此,在報酬率方面做文章,是基金 公司最重要的一個行銷手法。國內現今有投信44家,總發行基金共504支,平均各家投發行11支基金,而規模最大的投信則有23支基金。幾乎每家投信都有 數支的國內股票基基金、債券型基金和跨國基金,這也意味著各家投信能用來做廣告的標的相當多,A基金近期表現不佳,可以主推B基金,B基金表現不佳可以改 推C基金。台股表現不佳,可以改推海外。反正旗下基金那麼多,只要持股不是太相近,總會有表現較佳的基金。再者,績效評量期間的選取也是一大學問。一年期 績效不佳,可以拿三年期來大作文章,三年期也表現不佳,可以拿五年期的。再不然,也可以挑萬點至今,或是成立至今,或是前波低點至今,要找一個值得大書特 書的點並不困難。另外,玩完單筆的績效,更可以看看定時定額的績效,A基金可能五年期績效普通,但如果是定時定額的五年期,或許又是不一樣的結果。又像這 波股災,股票型基金表現不佳時,可以強打所謂的「資產配置」,告訴投資人應當股債均衡,REITS也應該放進投資組合當中,總有辦法說服投資人來買自家產 品。

(五)經理人神話
台灣的金融市場當中常有造神的現象,買股票,喜歡跟著名嘴、大牌分析師走。買基金也是相同,明星經理人更引吸了大批的投資人跟隨。但是,國內的經理人更換 的速度相當驚人,以2005年計算,國內基金共有252支基金更換經理人,平均1.45天更換一位經理人。因此,一旦投資人為了明星經理人而購買基金,就 會面臨是否跟經理人同進退的問題。但是,經理人跟基金績效是否有顯著的相關性?明星經理人的魔棒是否能持續?這才是投資人應該深入探究的。投信投顧公會曾 針對歷年來的金鑽獎得主在得獎時與離開後所操作的基金績效做了解,卻無法發現當中有所關聯。此外,得獎經理人其績效表現也不穩定,今年的冠軍經理人,明年 落到後段班的情形更是屢見不鮮。

----------------------我 是 簽 名 檔----------------------
喬揚的地圖日記:http://www.atlaspost.com/user-103255.htm
喬揚的twitter:http://twitter.com/griffeyc
--------------------------------------------------------

2006年7月2日 星期日

共同基金初探(一)

接觸共同基金大概有六年的時間,當中花了不少的學費在上頭,因而有了一些和報章雜誌不同的觀點。以下的文章,並不是反對共同基金,而是針對一些較少被提及的問題做探討。

(一)盡信媒體不如無媒體
在這個行銷至上的時代,不管是在何種媒體上,都能看到各家投信、投顧所做的廣告,置入性行銷更是屢見不鮮,以新聞稿的型式包裝廣告,讓一般大眾誤食了許多錯誤的觀念。以下就是一個常見的例子:「新興市場 南非閃金光」(2006/6/28 經濟日報
) 該篇新聞當中,引用了摩根富林明投信及德盛安聯投顧的觀點,陳述南非的經濟看好,且在這波的全球新興市場大跌中相對抗跌,加上南非的礦產題材,受惠於原物 料行情,未來前景並不看淡…。這篇新聞,算是較為含蓄的一篇廣告,文章的宗旨在於編織美夢。畢竟,其最終的目的是幫助投信賣基金給投資人。為什麼媒體願做 基金業者的宣傳工具?站在新聞記者的立場,這樣的新聞相當容易寫,只需要引用,不需要多做探究;再者,和投信投顧打好關係,對於日後資訊的取得能有所幫 助;更有甚者,和不肖投信合作,瞭解最近投信準備要拉抬的個股,動手搶進以賺取超額報酬。站在媒體的立場,投信投顧是他們的廣告主之一,當然不能得罪。因 此,在這樣的利益交換之下,媒體充斥著這樣的「廣告」,也就屢見不鮮。
因此,對於媒體上的報導,喬揚認為要抱持懷疑的態度檢視,特別是這一類勸進的報導。拿這兩年來講,新興市場股票氣氛熱絡,股市屢創新高, 不知有多少投資人前仆後繼的投入。而國內的新興市場熱潮,大概引爆在某週刊以金磚四國為題材大加宣傳之際,其後,各報章、電子媒體更是大加吹捧。投資人在 這樣熱絡的氣氛當中,紛紛進場買進,就為了圖那驚人的報酬,但卻忘了背後的風險。就在五月中,全球股市大回檔,MSCI全球指數跌幅近13%,新興市場跌 幅更是驚人,以MSCI新興指數來看由880點大跌至670點,跌幅約24%,將年初至五月中的漲幅全部回吐。而在先前,媒體卻是一面的看多,少有空方言 論,直至大跌時,才又隨勢報導。這樣的追漲殺跌的報導,一再地讓投資人套在高點或是大賠出場。

(二)投資理財要趁早?
另外,不論是所有的報章、雜誌甚至是教科書,都宣揚投資理財要即早開始的觀念。這樣的說法,主要的理由在於即早開始能讓投資在複利的作用 下,讓小錢滾成大錢。但是,喬揚要說的是,千萬不要神話複利的威力,特別是許多的宣傳都是拿偏高的複利報酬率做為試算依據。例如:只要每個月投資三千塊, 在15%的複利之下,30年後的資產淨值即可達2077萬,多麼美麗的遠景,無怪乎基金業者能吸納大筆的資金。喬揚質疑的是,未來會再這麼走下去嗎?歷史 資料畢竟是歷史,過去有這樣的報酬率,不代表未來也會持續。以台灣市場而言,證卷集中市場自民國五十五年開始交易,當時的股價指數100,人均GDP僅 237美元。到了民國九十四年底,股價指數6548.34,人均GDP達15271美元。四十年當中,股價指數成長65.5倍,人均GDP成長64.4 倍。台灣的人均GDP是否有可能在四十年後再成長65倍?用這段經濟飛速成長的期間做為計算報酬率的基礎來預測未來,會不會有失偏頗?

喬揚並不反對長期投資,但喬揚認為必須瞭解長期投資的本質。長期投資絕對不是「隨時買,隨便買,不要賣」。買點絕對是需要加以考量的,在 一個相對的高點進場,還沒賺到錢,卻必須要承受賠錢的苦痛。雖說多數的股市在經歷了一段時間之後,都能回到先前的高點。但是,所謂的「一段時間」到底有多 長?投資人到底能否承受這長時間賠錢的痛苦? 又投資人如果需要用到這筆資金時該如何?拿日本來說,1989之前的十七年中,累計漲幅十九倍,在1989年底,創下38957.44的歷史高點,之後便 急轉直下,在2003年四月,甚至跌至7600點。十六年過去了,雖然在這兩年來,日本股市漲勢凌厲,但這波高點17500,距離歷史高點也還有 20000點的差距。

即早開始投資理財沒有錯,但急就章地把資金全數投入,絕對不是個好選擇,特別是在市場氣氛正熱絡之際。要長期投資可以,但要先確定已經做 好準備,準備不只是心裡上的準備,銀彈上的準備更是少不了。即便機會再怎麼好,也不應將身全家押了下去,當留一些銀彈以順勢操作。

---------------------------------我 是 簽 名 檔------------------------------
喬揚的地圖日記:http://www.atlaspost.com/user-103255.htm
喬揚的twitter:http://twitter.com/griffey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