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

喬揚談愛客發 (ECFA)

《原文載於"喬揚筆記本":http://joe--young.blogspot.com

對於ECFA我想提一個問題。受衝擊產業的朋友們,未來的出路如何?他們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如果有影響,那打算/能夠如何協助他們?特別要留意的是,我問的不是企業/企業主將會如何如何,我問的是這些產業的"從業人員",那些認真工作的朋友~

台灣的財富分配已經極為失衡,受薪階級支付了逾70%的綜所稅,資本家則是利用政府的稅制及資訊不對稱大賺其錢,

此外,自由貿易所帶來的往往不是天堂,而是財富的重新洗牌。如果ECFA就這麼簽了,配套又是一如以往的草草了事,那麼ECFA將會是另一次的洗牌,而且將會是劫貧濟富的洗牌~

此外,我想了解的是為什麼傳媒報的幾乎都是這些"利益團體"的聲音?那些就職於受衝擊產業的朋友,或說受薪階級的聲音到哪去了?這些人才是台灣經濟的推手不是嗎?執政當局有聽到/聽進他們的聲音嗎?

我同意適者生存,但前提是,環境要公平,至少不能扭曲!弱勢的產業究竟要怎麼走?能否轉型?或者,是否能導引這些從業人員轉到其他較具發展空間的產業上頭?

嗯…該打住了,這篇文章又是喬揚另一次的狗吠火車罷了~

2010年4月3日 星期六

蘭大弼-永遠的彰基榮譽院長

原文連結網址:http://joe--young.blogspot.com/2010/04/blog-post.html (內有影片,請至原文連結觀看)

前不久到了彰化基督教醫院一趟,無意間走到了一間展覽室。牆上掛滿了彰基榮譽院長-蘭大弼醫師(Dr. David Landsborough IV)的照片。這位英國籍醫師,將其一生奉獻給台灣、彰化。其生前澤惠萬千,亦曾獲得紫色大綬景星勛章-在台外籍人士的最高榮譽。


而彰化鄉親對他的愛載與感念更是不在話下,附圖是我當天以手機拍下來的照片。當中一張的說明小卡寫著:「蘭醫師退休當日,彰化鄉親為感謝他們在台灣醫療奉獻,行醫助人的義行,舞龍弄獅,綿延數里的隊伍夾道歡送他們。」

另一張則寫著:「蘭大弼醫師獲頒紫色大綬景星勳章,搭火車返回彰化,當天下午彰化火車站擠滿歡迎的人潮,事先不知情的他被鄉親包圍,非常感動。而等到蘭醫師回到彰基又看到滿滿列隊歡迎的同工、鄉親,把醫院周圍的道路擠的水洩不通,實在不輸任何一位天王蒞臨,而連續受到「驚嚇」的他,滿臉笑容的向夾道歡呼的人潮握手問好。」

謝謝你,蘭大弼醫師,你的義行將永遠留存在台灣人民的心中,願您在天國平安喜樂~


相關報導及影片:
1.【自由時報】英國台灣囝仔 蘭大弼過世: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mar/9/today-life12.htm
2.蘭大弼 - 第六屆醫療奉獻獎:http://www.hwe.org.tw/award_winners_6_6_2.asp
3.20100312 紀念 蘭大弼醫師影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IfmEE-5ccN8
4.蘭大弼醫師家族的行醫典範:http://www2.cch.org.tw/history/story6.htm#(3)
5.蘭大弼醫生口述歷史: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m/Landsborough,DIV/oral-hist/review.htm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uk/2010/03/100313_farewell_landsborough.shtml
【BBC中文網】特寫:情牽兩岸的蘭大弼醫生
威克 BBC中文網記者

蘭大弼生前常說他是英國籍的台灣人。

跟隨他、和他相識多年的人說「他是個平凡的人」,他的家人說「他是一個愛護子女的平凡父親」,但是蘭大弼醫生( David Landsborough 四世)卻在兩岸都留下了不平凡的事跡。
因為父親蘭大衛( David Landsborough 三世)奉派到台灣宣教行醫,所以1914年在台灣彰化出生長大的蘭大弼可以說流利的閩南語。
但是他也還是保留了英國人的靦腆、矜持。原本因為「不想和父親爭輝」,所以倫敦醫學院畢業後沒打算在台灣行醫。
怎知世事變化難測,讓他回到台灣,投入了40年的心血,成為許多台灣民眾口中的「正港(正宗)台灣之子」。

父子合作

中國在1949年的政局變化,迫使他淚別行醫十多年的福建泉州惠世醫院(今福建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輾轉波折地回到了台灣。
蘭大弼1952年重回彰化,和其父老蘭醫生父子連手打理十多年,把一所二戰中幾乎被夷平的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簡稱彰基)建成台灣中部第一所為貧苦民眾提供醫療服務的醫院。
或許蘭大弼本來沒有打算,不過這所醫院所提供的社會服務為「醫療是基本人權」的理念在台灣開了先河。
這讓台灣的醫療系統從「醫院大門八字開,有病沒錢莫進來」逐步地進化到全民健康保險。
也讓救護車緊急把病人送到醫院,病人卻因為沒錢而不肯下車的怪現象銷聲匿跡。
跟隨他多年的陳美玲跟我說「他就是一個普通的人,他也會犯錯、他也會發脾氣」。
陳美玲千叮嚀、萬囑咐地說,蘭醫生就是一個普通人,別把他給神化了。
蘭大弼幼時曾經因為說粗話,而被他的母親用肥皂洗嘴,不過多年之後、尤其是在自己支持的足球隊表現不佳時,他的口中又會蹦出這句閩南語粗話。
他曾經斥責一個有問題的職員,卻又念念不忘,幾十年之後還特別設法找到這位職員道歉。

「不凡的平凡」

不過要說明蘭大弼的故事並不容易,因為就像和他相知多年的朋友、同事說的一樣,他的確是個普通人。
台灣民眾之所以對他念念不忘、心存感懷,是因為一件又一件小事累積起來的記憶。
他告訴醫院的醫生,先把聽診器握在手上,等貼在病人胸前的那一面不是那麼冰涼之後,再放到病人身上。
二戰的時候在泉州,看到一架飛機往台灣飛,他掉下眼淚,因為擔心這架飛機是去轟炸台灣。
看診的時候,會親手脫下病人的鞋襪,只因為病人彎腰可能會很不舒服。
醫院院長們到彰化縣政府開會,別的院長都有車接送,就他一個人騎著「鐵馬」(腳踏車)赴會。
來倫敦向他告別的醫院代表說,本來想買一個大一點的花籃在葬禮的時候放在教堂。
但是被蘭醫生那個中文名字叫做約翰的長子給阻止了,因為「爸爸在天上往下看,他會說別亂花錢!」。


他在彰基的時候,嚴禁收取紅包、嚴禁收取回扣,當年的台灣醫界就說「要賺錢?千萬別去彰基」。
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的,藍醫生的「事跡」在台灣流傳了下來。
蘭醫生的父母還有蘭醫生的妻子、婦產科醫生高仁愛也都是台灣的知名人物。
除了他的父親也是在台灣宣教行醫多年之外,蘭醫生的母親曾經割下自己的皮膚移植到燙傷病人身上,就為了要救病人一命。
他的妻子高仁愛名氣也不小,彰化附近地區則有個笑話誇張地說「我們這邊的人,大概有一半是高仁愛醫生接生的」。

沉默的關懷

蘭醫生從泉州回到台灣的時候,受到了一個強烈的震撼,許多當年和他一起長大的朋友們,在之前的「228事件」(蔣介石政府武力鎮壓台灣民眾)中「下落不明」。
而以向台灣本地人宣教為主、講閩南語的長老教會,則是受到了當局的「特別關注」。
長老教會(藍大弼所屬的歸正教會是長老教會的一支)辦的彰化基督教醫院也受到了當局的監視和歧視,蘭大弼就是在這種時空背景接下了院長的職務。
他也知道醫院有「左邊開基督教團契、右邊開國民黨小組會議」的情形,但是他小心翼翼地和這些人周旋,最後甚至還收服、感化了其中的不少人。
一位當年負責在醫院「發展黨務工作」、不願公開身份的人告訴我,蘭醫生不是害怕、也不是向當局屈服,蘭醫生告訴他「我的目的是照顧病人,我最關心的也是病人」。
他1980年返回英國前,就曾利用機會向當局爭取會見當時因「藏匿叛徒」而被拘押在軍事監獄的老朋友。

再回故土

從藍大弼身後遺物看來,當年提著兩個皮箱回到英國的藍大弼,從台灣帶走的就是老照片、書籍。
他的兒子約翰告訴我,對蘭大弼來講,什麼東西都沒有比在台灣的記憶來得重要。
1986年,離開泉州已經30多年的蘭大弼首次回到了當年的惠世醫院參觀,還向人提起當年病人的一句「我看到你,就覺得好很多了」,讓他銘記在心。
在台灣民主化之後,官方多次頒發獎章,表揚蘭大弼醫生對台灣的貢獻。
1996年,當時的總統李登輝則是頒發紫色大綬景星勛章給蘭大弼。
這是在台外籍人士所能得到的最高榮譽。

很多人形容蘭大弼才是真正的「台灣之子」
李登輝盛讚蘭大弼對台灣的貢獻,蘭大弼則是說「每個人都有根,我在台灣也有根,很多人都記得我的父母的好···」。
在蘭大弼醫生於3月2日過世的消息傳出之後,立即有許多網民表示哀悼、說起自己和彰基的關係、自己對蘭大弼醫生的記憶。
約翰說,蘭大弼生前一直說是台灣給了他機會,而不是他貢獻了什麼給台灣。
所以約翰在葬禮前的告別式上,用閩南語向參加葬禮的台灣朋友們說「真多謝,台灣」。
倫敦的台僑正籌備舉行追思禮拜,而彰化基督教醫院原本是打算過幾天舉行追思禮拜,但是由於要求參加的人太多,擔心不夠周全,所以延到5月舉行。

看起來,很多台灣人似乎不太同意約翰的說法,反而是他們想要向蘭大弼醫生說「多謝你,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