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8日 星期一

投資與謊言

改編和朋友間的對話,回答一些金融業本質與投資的問題。


----本文開始----
阿江:如果有人推銷一個金融產品要怎麼知道他是不是騙人的?他們都講得很好聽,要怎樣得知那背後隱藏了什麼"不能說的秘密"?


喬揚:推銷金融商品的傢伙,很少有老實的,強調報酬、隱藏風險是他們的本能... 乖乖給人家騙,或是把錢放在床底下,日子會輕鬆許多。


阿江:吼…講正經的啦,所以那種繳5、10、15、20年然後以後可以高趴領回也是騙人的?


喬揚:高報酬率的穩定收益商品是金融業最大的謊言之一,特別是在台灣這種利率低的地方。 一般常會看到保險商品訴求繳xx年,自第n年即可開始領錢,繳完後還可以領y年。業務員同時會佐以精美的領回金及報酬率,告訴你這一切有多美妙。


但事實是…他們告訴投資人的高報酬率,後頭的計算方式是錯誤的,並未考慮投入的時間價值。如果考量時間價值來計算內部報酬率(IRR),會發現這類的商品其實報酬率甚至遠遜於定存。只要把錢投進銀行定存,利息到期後再轉入本金,報酬率會比這類的商品還高。


阿江:(驚) 但我覺得那報酬很好啊,為什麼經過計算的實際的報酬率那麼不堪?又為什麼會出現自己定存就能打敗保險商品的狀況?


喬揚:報酬好看,是因為投資年期長,加上利息的滾入。若以3%的複利計算,投入100元,約莫20年後本利會倍增為181元;如果是7%複利,20年後會增值近四倍,變為387元。複利在長時間的催化下,即便報酬率不高也能滾出可觀的報酬,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說"複利的威力勝過原子彈"。


這類保險商品的真實報酬率不高,主要是因為後頭隱含的費用多(純保費、作業費用,業務員佣金…),以及保險公司在低利的環境下,沒有太多安穩的投資標的來獲得好的報酬率。


阿江:怒~如果這麼黑暗,那有沒有什麼入門書可以給參考,減低受傷的可能?


喬揚:真的要看的話,我推薦墨基爾(Burton Malkiel)的《漫步華爾街》,這本書以股票市場為主講,赤裸的揭露了許多金融業常灌輸投資人的謊言,舉凡少有主動型共同基金能長期在打敗市場及ETF,以及應對的方式。但由於作者是以美國人的角度寫書,就我們在實務操作上,在金融商品的選擇、法定退休金運用、稅務上會有些差異。


阿江:T_T 那如果共同基金不能買,高趴也不能買,那錢就真的只能躺在床下了。我昨天看了一篇文章覺得搞金融的什麼都要以自己的利益為優先,諜對諜的,不累唷


喬揚:金融業的商品就是錢。這個產業的運作方式是先從客戶手上拿錢,再把錢轉去其他地方賺錢,然後再把部份的錢給客戶。就這樣的營運方式來看,他們的第一要務是從客戶的手上弄到錢,至於客戶賺不賺錢倒是其次。


銷售商品給客戶,能收取手續費、佣金、管理費...收錢辦事,客戶滿意,是最完美的結局。但如果無法兩全時,又該如何?在面對自身的利益和客戶利益做選擇的時候,能否站在客戶的角度著想,就是一大問題。舉例而言,兩個金融商品,銷售A商品的利潤要比B商品來得好,但B商品相較能滿足客戶需求,試問就金融業的角度而言,會傾向銷售哪個商品給客戶?


阿江:(驚) 但客戶賺了錢,開心滿意之後,會掏出更多的錢不是嗎?如果一、兩次的上當受騙,怎麼還會繼續上門?


喬揚:長期而言,是的。但客戶的資產增值,直接帶來的利潤不高;客戶把錢掏出來購買商品,才有直接的利潤。再者,人是健忘的。時間、業務員的如簧之舌、媒體以及市場氛圍,都會讓人遺忘過去的慘痛。舉例而言,只要股票市場大漲一段時間,還有多少人記得這些"專業的金融從業人員"曾讓你賠了多少錢?屆時還是言聽計從,最後落了個重蹈覆徹的下場。


不要期待在金融業遇上善男信女,善男信女就像是日本製的冷氣壓縮機一樣-"非常稀少"。多長點知識,學習自保才是正解。


《未完待續》

沒有留言: